中国医学论坛报

其他

健康是吃出来的,这样吃,相当于每天多走4000步!

关于健康和长寿,饮食和运动是两个最常被提及的话题。目前已公认,走路对身体好。研究显示,对于60岁及以上人群来说,与降低死亡风险相关的每天行走步数稳定在6000~8000步,而对于60岁以下的成年人群而言,与降低死亡风险相关的每天行走步数稳定在8000~10000步之间。除了运动,身体健康和长寿与饮食也密不可分,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合理的饮食习惯是不可或缺的。近日,《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饮食对于身体的健康和适应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发现,通过选择健康饮食和步行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中年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和心肺健康水平。尤其是,在饮食更为健康的受试者中还观察到,更好的饮食对身体健康的改善能达到每天多走4000步的效果!心肺健康程度反映人体为进行锻炼所能提供和利用氧气的能力,能体现多个器官系统(如心脏、肺、血管和肌肉)的健康程度,是最有力的长寿和健康预测因素之一。虽然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健康程度,但同样锻炼量的人之间心肺健康程度存在差异,这表明其他因素也是影响心肺健康程度的因素之一。这项美国研究纳入了2380例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的成年人,受试者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54%为女性。受试者接受了自行车人体最大心肺负荷试验,以测量峰值VO2。这是评估身体健康水平的黄金标准,表示在最高强度运动时使用的氧气量。受试者还完成了哈佛半定量食品频率调查表,以评估他们在过去一年内摄入126种饮食项目的情况,从无或不足每月1次到每天6次或以上的范围。通过使用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0~110)和地中海饮食评分(MDS;0~25)来评估饮食质量。这些指数都与心脏健康相关,高分提示更好的饮食质量,如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豆类、鱼类和健康脂肪,并限制红肉和酒的摄入。研究者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之后,评估了饮食质量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包括年龄、性别、每日总能量摄入、体重指数、吸烟状况、胆固醇水平、血压、糖尿病和日常体育活动水平。受试者的平均AHEI和MDS评分分别为66.7和12.4。与平均评分相比,AHEI增加13分和MDS增加4.7分与分别使峰值VO2增加了5.2%和4.5%。研究者指出,在中年成人中,健康的饮食模式即使在考虑习惯活动水平之后,仍然强烈、积极地与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在女性和男性之间相似,在54岁以下的人中比老年人更为明显。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饮食与身体健康之间的潜在机制,探讨了饮食质量、身体健康程度和代谢物之间的关系。代谢物是在消化过程中产生并在运动过程中释放到血液中的物质。研究者在1154名受试者的血液样本中测量了201种代谢物(如氨基酸)。经校正后,有24种代谢物与饮食和健康程度不好或饮食和健康程度好有关。这些代谢物数据表明,饮食健康与代谢更健康有关,这可能是其促进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提高的可能方式之一。不过,研究者也表示,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不能得出饮食良好导致身体健康更好的结论,也不能排除相反的关系,即健康的人选择饮食健康。到底怎么样吃才更健康?PART.1地中海饮食地中海饮食,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希腊、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一种传统饮食习惯。一般来说,地中海饮食模式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它并不是说你要吃什么东西、具体多少量等等,其实都没有。但是,地中海饮食基本上都要遵守几个原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这种饮食模式强调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全谷物、橄榄油和香料要顿顿有;鱼类和海鲜每周至少吃2次;适量食用家禽、鸡蛋、奶酪和酸奶;远离红肉和糖类;如果不得不饮酒的话,可以适量饮用一些红酒。地中海饮食其中一个特点是强调减少摄入红肉和饱和脂肪、多吃橄榄油。PART.2东方健康膳食模式为了让国人吃得更健康,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2022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年过50岁会“断崖式”衰老?这4个建议一定要听!

50岁虽然还没有成为老年人但是已经在中年人的道路上徘徊了衰老可能会越来越快但是在衰老的路上我们有没有办法保护自己?让自己更健康?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多总体来说,可以在4个方面上更加努力:心情真的很重要心理状态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负面情绪会引起一系列身体上的变化还可能会致癌,不良的心理因素和负面情绪会导致人体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免疫力下降致内分泌失调,让肿瘤细胞有机会摆脱抑制,使肿瘤发生概率成倍增长。压抑等消极情绪导致淋巴细胞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癌瘤。比如胃肠道是最容易受到情绪影响的一个器官,甚至有研究发现,胃癌的发生跟负面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如何改善心情,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选择。比如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开始某一个爱好,给自己的生活多一点颜色。多交几个朋友,经常出去散心,尝试帮助他人。帮助他人能提升整体幸福感,哪怕是给朋友带份饮料,帮同事取份快递,都能改善心情、增加幸福感。学会适时放手,未实现的梦想、失败的滋味、怨恨、离愁别绪……要学会适时放手向前看。放下包袱不仅让人轻松,还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血压。有幽默感和经常大笑有助于保持健康,这是因为欢笑能增加血液流动,减少应激激素生成,即便是对自己假笑也有效果。注意饮食健康民以食为天,饮食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饮食重质但更重量,如何吃得更健康呢?其实大多数人吃的食物并不是完全健康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对食物有所偏爱,所以在量的控制上更尤为重要。如果你爱吃咸的食物,觉得有滋有味,那么你应该减少自己的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要超过6克。如果你很喜欢吃红烧肉,这种稍稍油腻,但是吃起来非常满足非常可口的食物,那么你应该考虑减少脂肪摄入了,不要过于频繁地食用,这会对你的心血管造成很大的负担。如果你爱吃甜食,无论是蛋糕还是糖果,这些东西都会增加你血液中的血糖,尽量减少含糖食物的摄入,除了能延缓衰老还能帮助你有更好的状态。现在开始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身体力行起来却有那么多阻碍。运动的方式和形式多种多样,不拘泥于形式,我们可以不跑步也可以不打篮球。但是我们可以出去散步,上下班采取步行,每天做一定的家务劳动。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做一套太极拳或八段锦,这些都是很好地锻炼方式,也可以有效增强我们的心肺功能。贵在坚持,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身体荒废了。你睡得好吗?在衰老的路上,睡眠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睡不着觉的人会越来越多。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也不尽相同。该如何睡好觉呢?入眠困难时可以试试睡眠刺激控制的方法。建议上床以后,尽量不要做与睡觉不相关的事情,比如看书、看手机、吃东西以及思考其他事情。如果躺在床上超过20分钟没睡着,那就起床离开卧室,可以到客厅,注意不要做让自己更加紧张、更加专注的事情,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比如可以给自己做做按摩、用热水泡泡脚、听听比较轻松的音乐或是想一想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总而言之就是要让自己放松,等有困意了再回到床上入睡。第二天早晨起床时间应该固定,比如7点起床,那么不管前一晚几点入睡或是睡了多长时间,坚持这个时间起床后,可能会导致白天精神状态不佳,但也是为晚间更容易入睡创造了条件。当然也有些人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你可以去医院找医生帮忙用一些改善睡眠的药物,帮助自己摆脱睡眠障碍。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就是生命的规律能改变的方式很多,需要注重的方面也很多但是综合看来这就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如果你觉得健康很重要,想要延缓衰老那就要舍弃一些东西,让自己活得更加自律延缓衰老心情很重要:负面情绪会引起一系列身体上的变化,还可能会致癌注意饮食健康:饮食重质但更重量现在开始运动:运动的方式和形式多种多样,不拘泥于形式有个好睡眠:入眠困难时可以试试睡眠刺激控制的方法来源:北京日报综合津云、天津辟谣、@平安天津滨海往期推荐Nature:重磅!少吃,真的延长寿命,延长10%~20%JAMA子刊:无需每天,每周仅1~2天走8000步,显著降低死亡风险超3亿人睡不好,危及身心健康!收好这份失眠“自救”指南!结直肠癌——8大高危因素、9类高危人群、10个警戒信号、4种筛查手段、6个预防建议▼长按识别二维码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Nature:重磅!少吃,真的延长寿命,延长10%~20%

衰老,是一个复杂、多阶段、渐进的过程,发生在生命的整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体的器官、肌肉会逐渐衰老,一些疾病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细胞内的各种分子过程变得不再那么可靠,基因突变变得更加频繁,染色体末端变得更短。许多研究探讨了衰老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衰老如何影响转录过程。2023年4月12日,德国科隆大学、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关于帕金森病,你需要知道这些!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帕金森病日的主题是:关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帕金森病又称为震颤麻痹,因脑部神经元变性引起。作为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变性病,在我国,大约有超过3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其中65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率为1.7%。预计到2030年,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490万(全球约870万),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帕金森病会对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出现哪些"信号"就要警惕?如何实现早诊早治?身体出现这些“信号”,就要引起重视由于帕金森病起病的隐匿性,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率仅有26%,因此许多帕金森病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治疗时机。临床实践研究发现,症状的及时识别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早期诊断的关键和基础,可以避免延误治疗。识别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帕金森病主要有四种症状,也是医生们常说的运动症状:01抖:患者总是颤抖,手、腿不自觉的抖动,但头部抖动很少见。抖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行走或安静的时候出现抖动,拿东西或活动的时候反而减轻。02慢:动作反应变慢了,走路不怎么摆臂,穿衣系扣子不那么灵活了,面部表情也僵硬了,说话时的语速变慢了。03僵:肌肉很僵硬不自然,类似头部前倾、躯干俯屈等。04倒:患者的姿势和平衡能力也下降了,走路的步伐变小了,感觉是拖着腿走路,坐卧起立等姿势变化时也更加困难了,当然,这个现象往往是疾病中晚期出现,早期甚少发生。在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中,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最大的是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产生该症状群的主要原因是肌张力增高,合理规范的使用抗帕金森药物可以有效改善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但帕金森病是逐渐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药物调整后的3~5年,该病的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又会加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因此药物也需要调整。药物调整前需要进行准确的病情评估,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该症状主要出现在安静状态下,而在相应肢体活动后静止性震颤消失,因而对日常生活运动影响较小。但静止性震颤影响个人形象,尤其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对患者自身造成心理负担,引起患者心理障碍,产生心理恐惧,因而静止性震颤的患者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静止性震颤可以通过合理规范的药物治疗缓解,也可以通过手或下肢的运动,如手拿握力器、核桃及串珠等活动,有效避免静止性震颤的出现。了解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影响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且最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为长期便秘,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有可能是由于肠道α-synuclein蛋白异常聚集并沿着迷走神经逆行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且左旋多巴吸收受到近端小肠菌群的影响,因而合理饮食对于改善便秘、延缓帕金森病进展以及促进左旋多巴吸收非常重要。此外部分运动较少或低血压患者,服用抗帕金森药物后可以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因而进行合理饮食对于帕金森病的便秘和直立性低血压也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有益于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的改善,因而建议患者多食用粗粮青菜等富含高纤维膳食,并辅以适当蛋白食物和多饮水的均衡饮食。约70%的帕金森患者伴有焦虑症状,常感到紧张不安、坐立不宁等;约50%存在抑郁症状,常表现为兴趣减低、食欲减退、易疲劳、易哭泣、忧虑、失眠、自觉无用无能、自我评价降低等,严重时会出现自杀倾向。影响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的另一常见非运动症状是睡眠节律紊乱,表现为夜间睡眠质量低下、白天过度嗜睡和日间精神萎靡。夜间深度睡眠对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非常重要,Nedergaard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新冠病毒起源最有可能是什么?中疾控最新回应

4月8日,国新办举行我国新冠溯源研究情况新闻发布会。中疾控:新冠病毒由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的有记者提问:现在中方科学家、专家认为新冠病毒最有可能的起源是什么?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周蕾表示,关于新冠病毒的起源,中疾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的。我国在第一阶段的联合研究过程当中,就已经得到了一个结论,充分展示在当时我国和世卫组织联合发布的联合研究报告里。在报告里,我国很明确提出,对本次新冠疫情起源几个方面的假设研判的结果:在报告当中,从人的方面、动物的方面、跨种属传播等这几个角度,也包括实验室的可能性,都做了评估。当时在武汉的联合专家组分成了流行病学组、动物溯源组、分子溯源组,这几个方面分别开展研究工作,因此当时得到的综合研判的结论,中疾控认为是科学可信的。周蕾表示,对于新冠病毒的起源,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的可能性是“可能到比较可能”;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的;通过冷链的引入是“可能”的;通过实验室引入当时的研究判断是“极不可能”的。周蕾说,在结束了武汉的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以后,我国并没有停下研究脚步,又继续按照当时在武汉制定的下一阶段工作方案和建议,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种种研究结果也都证实我国在武汉第一阶段的研究结论。中疾控:疫情的发现地不等于起源地周蕾表示,疫情的发现地不等于疫情的起源地。对于新冠病毒溯源,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研究、充分客观地秉承科学的态度来一起开展研究工作。科学家做研究,尤其是病毒的溯源研究,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在历史上遇到的多种新发的传染病,比如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它出现十几年之后,才初步发现和得到了一些线索,能对它的起源有一定了解,包括后来发现的埃博拉病毒病,这种病毒病出现之后,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人类还不是非常清楚埃博拉的起源,新冠到现在才三年时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多种疾病溯源的研究结果其实已经告诉我们,疫情的发现地并不等于疫情的起源地,所以还是应该秉承科学的态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新冠病毒溯源,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研究、充分客观地秉承科学的态度来一起开展研究工作。“世卫组织非常重要,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权威的专业机构,它的科学性、严谨性、公正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世卫组织部分人员妄加指责,尤其是想要否认我国第一阶段联合溯源调查研究的成果,恐怕损害的是世卫组织的公信力。”周蕾说。中国没有隐瞒任何病例、样本及其检测和分析结果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表示,我国在新冠溯源问题上一直秉持科学态度,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沟通合作。在整个第一阶段联合研究过程中,中国向联合专家组提供了当时所掌握的所有溯源相关资料,没有隐瞒任何病例、样本及其检测和分析结果。首先,作为开放大国,在疫情发生后,我国在溯源的科学问题上一直秉持科学态度,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沟通合作,为响应第73届世卫大会决议,率先主动邀请世卫组织选派国际专家组两次来华合作开展溯源联合研究,在坚持“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共同开展分析研究、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共同发布研究结果”的原则下,成功在武汉完成了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形成的《世界卫生组织召集的SARS-CoV-2新冠溯源研究:中国部分——世卫组织联合研究报告》得到了当时参与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和世卫组织的充分认可。在整个第一阶段联合研究过程中,中国向联合专家组提供了当时所掌握的所有溯源相关资料,没有隐瞒任何病例、样本及其检测和分析结果。近日世卫组织个别官员和专家随意发表观点,轻率否定当时的结果,完全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对世界各国参与前期溯源工作的科学家的粗鲁冒犯和不恭,是将新冠溯源政治化的表现,是中国科学界无法容忍的,也是不能被全球科学界所接受的。第二,在第一阶段联合研究已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我国并没有停下新冠病毒溯源的脚步,仍然统筹资源继续在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动物与环境乃至实验室检查等方向开展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工作,相关进展和结论,也已经由中方科学家通过与世卫组织和新型病原体起源国际科学咨询小组(SAGO)报告交流或通过发表文章等方式,与国际科学界和同行进行了分享。众多研究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第一阶段的联合研究结果。沈洪兵说,这些研究成果和相关数据已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和有责任感的科学家,我国始终在积极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分享研究成果。“我们希望秉承科学的态度,坚持科学家为主体,加强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在科学的轨道上开展新冠病毒溯源工作。一些指使和参与将溯源问题政治化、企图抹黑中国的势力和人物,都不要以为全世界科学界的眼光会被他们的拙劣操弄而蒙蔽。我们奉劝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人士回归科学和公正的立场,不要主动或被迫成为个别国家把新冠溯源政治化的工具。”中方团队从未删除数据有外媒报道,中国疾控中心作者团队在关于华南海鲜市场早期研究数据的文章论文投稿过程中,曾将上传至GISAID平台上的数据删除。对此,4月8日,在我国新冠溯源研究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回应,数据释放系GISAID工作人员“误操作”所致,中方团队及平台均未删除数据,中方希望GISAID的平台工作人员对媒体、对世卫组织说明并澄清此事,还原事情真相。沈洪兵介绍,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团队于2022年2月投稿了一篇论文初稿到《自然》(Nature)杂志,在论文投稿和返修过程中,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专家团队按照国际上科学论文发表的惯例,在GISAID的数据共享平台上传了论文相关的原始数据,仅用于杂志审稿人评审访问,并与杂志和数据库约定,在文章正式发表后对外公开释放数据,数据及访问链接一直存在,没有删除。2023年3月11日,作者团队发现上传至GISAID平台上的数据在文章尚未发表、团队不知情的情况下,已被GISAID数据库工作人员提前释放。团队的工作人员随即通过电话向GISAID平台询问了解情况,平台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数据释放是GISAID工作人员“误操作”所致,平台随即关闭了数据共享,但数据仍保留在平台上,我们团队及平台均没有删除数据,用于杂志评审的数据访问链接也一直都在。作者团队上传数据的操作符合国际惯例,中方希望GISAID的平台工作人员对媒体、对世卫组织说明并澄清此事,还原事情真相。“目前该论文的最新版本于4月5日已经在Nature杂志正式在线发表,所有的原始数据也已经在国际和我国的四个数据库同步释放。”沈洪兵说。中疾控:非常希望全球溯源真的成为全球溯源,不要一直炒作和关注武汉周蕾表示,新冠病毒溯源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球科学界共同的努力。周蕾表示,我国非常希望全球溯源真的能成为全球溯源。中方多次呼吁,希望能够把溯源研究工作的地点、角度尽可能覆盖所有可能的国家和地区,不要一直炒作和关注武汉。我国的态度也始终没有变,即溯源研究应该是一个国际行动。我国也非常希望世卫组织作为权威专业机构、国际机构,真正能把全球溯源工作组织起来,把国际科学界所有的精英组织起来,秉承科学的、严谨的、公正的态度,让全世界对新冠病毒的溯源研究,在未来真正能够给出让大家信服的答案。“我国始终秉承着公开的、客观的、科学的、开放的态度,与世卫组织合作,我国也多次邀请国际专家,到我国来开展溯源研究工作,这一点今后也不会改变。今后我国还将继续与世卫、与国际同行,与对新冠溯源研究一直秉持着科学态度的科学家们保持紧密的合作和联系,及时分享我国掌握和获得的溯源研究最新成果和数据。”周蕾说。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2023年4月8日
其他

快速入门!15天读懂肺功能报告单!

识别二维码,马上报名肺功能检查作为呼吸系统疾病必要的检查之一,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严重度分级、预后评估、治疗方案选择等方面都十分重要。肺功能的解读更是呼吸科医生必备的基本功!肺功能报告,只能看最简单的参数?那么多的参数都有什么意义?如何看报告才能发挥其最大临床价值?《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推出跟着“国家队”学常见疾病诊疗活动我们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辉国教授、刘馗副教授团队拿出压箱底的干货将“同济经验”倾囊相授!从肺功能检查的基础☞进阶再到临床实战覆盖肺功能解读的全部临床要点手把手教你如何
2023年4月8日
其他

『地坛治学』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北京)、北京地坛医院陈志海教授带队!10天培训流行性感冒的规范化诊疗

识别二维码,马上报名此前,“甲流”“流感”“奥司他韦”等词条频频登上热搜。流感最近是否依然在流行呢?答案是肯定的。先说一个数字——526【全国本周共报告526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以下为小编节选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流感周报内容。(感染小编木易制图)526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据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流感周报显示,截至2023年4月2日,本周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略低于上周,北方省份持续下降。A(H1N1)pdm09(季节性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A(H3N2)(季节性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共同流行。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百分比与上周接近,北方省份继续下降。本周共报告526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2022年4月4日以来,耐药性监测显示,所有A(H1N1)pdm09、A(H3N2)亚型和B型流感毒株均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聚合酶抑制剂敏感。01流行性感冒如何分型?02禽流感和人禽流感有何区别?03流感病毒感染后如何与普通感冒正确区分?04流感如何治,能不能用抗菌药物?05如何早期识别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06……为进一步普及流行性感冒的规范化诊疗,解决临床医生常见、看似“小儿科”的感染性疾病诊疗难题,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领航计划·跟着‘国家队’学常见疾病诊疗(第二季)”活动中,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陈志海教授团队,精心打造『10天流行性感冒规范化诊疗培训手册』!即日起,限时免费报名,4月11日起准时更新!
2023年4月8日
其他

这些用药“小错误”还在犯?北医三院药师团队“划重点”!

识别二维码,马上报名在临床工作中,大家每天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药物任何一个科室都要直面“药物使用”问题适应证掌握了吗?搭配禁忌注意了吗?超说明书用药了吗?特殊人群药物该注意什么?(直击灵魂四连问)哪怕是非常常见的药物使用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错误为帮大家“避坑”《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推出跟着“国家队”学常见疾病诊疗(第二季)活动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芳主任药师团队拿出压箱底的干货倾囊相授!从中成药☞西药从感冒药☞超说明书用药从常见药物☞特殊用药手把手教你如何
2023年4月8日
其他

脑梗死救治,怎么才算高水平?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寿命的常见疾病,是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2021—2023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医疗质量安全十大改进目标中,“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连续3年位列第二大目标!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还体现在脑梗死评估、检查、急性期治疗、并发症评估与预防、二级预防、康复等各个医疗过程。学习顶级医院脑梗死的诊疗规范和经验,掌握高水平、规范的诊治方法,使自己与顶级医院的诊疗水平“同质”,使自己的每一位脑梗死患者都得到最理想的预后,是广大神经科医生的祈愿!这次,机会来了!我们与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共同策划,邀请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控中心脑血管病专业组专家团队倾力撰写了21篇精品实用文章。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的神经科领军人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院长,以及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秘书兼办公室主任李子孝教授特别发表寄语,共同推出重磅活动:“2023年度脑血管病规范诊治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脑梗死医疗质量指标(2020年版),针对脑梗死急性期快速诊断和病情评估、治疗时间窗内再灌注治疗、住院期间脑梗死治疗措施及并发症处理、出院时二级预防等,解读和普及临床诊疗要素、实用方案和临床经验。每篇文章精心设计,每天只需5分钟,就能轻松掌握重点知识,连续21天,脑梗死诊治能力稳步提升!活动已正式开始报名(扫描海报二维码进入):活动亮点01专家团队精心打造,干货满满;02内容丰富多元,图文结合;03碎片化时间,每天5分钟,练就系统性诊疗思维。04独家限时,还有更多福利解锁!学习福利说明WELFARE1.活动页面签到3天,可获得半年数字报2.活动页面签到7天,可获得1年数字报3.活动页面签到12天,可获得优秀学员学习证书*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所有
2023年4月7日
其他

超3亿人睡不好,危及身心健康!收好这份失眠“自救”指南!

结直肠癌——8大高危因素、9类高危人群、10个警戒信号、4种筛查手段、6个预防建议#
2023年4月2日
其他

JAMA子刊:无需每天,每周仅1~2天走8000步,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运动和健康是正相关的关系。多活动是改善和维持我们身体健康最重要的行为之一。俗话说,百练走为先!步行是最简单最舒缓的运动。经常步行对身体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例如降低心血管疾病、预防糖尿病、促进整体健康等。2023年3月28日,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在"
2023年4月2日
其他

结直肠癌——8大高危因素、9类高危人群、10个警戒信号、4种筛查手段、6个预防建议

结直肠癌,一般也称为大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3位。最新数据显示,过去10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翻了一倍!国家癌症中心曾发布最新癌症数据,一个人一生患癌风险竟高达36%,其中约有1.2亿人是大肠癌高危人群,近600万人患有肠癌或早期癌前病变。每年新发结直肠癌近40万例,死亡近20万人,死亡率达到了50%。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结直肠癌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已超美国,其中,年轻人发病比例增加,总体发病平均年龄已趋向于发达国家,而且,85%的患者诊断时多为晚期。8大高危因素NO.1吃得太精细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尤其是经过煎、炸、熏、烤后的食物,是直肠癌常见的危险因素。腌制食物、精细纤维素的摄入,也被认为与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与之相反,新鲜蔬菜、水果等在提供机体粗纤维的同时,可以补充机体的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对机体抗直肠癌有保护作用。NO.2红肉、油炸、腌制食品及加工肉类红肉中含量较高的血红素铁已被证明可通过刺激内源性致癌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来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在高温下烹饪肉类会导致杂环胺(HCA)和多环芳烃(PAHs)的形成,两者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加工过的肉类,例如香肠,通常在高温下烹饪,会更大程度地产生HCA和PAHs,而且加工肉类的脂肪含量高于红肉,因此可能会通过合成二级胆汁酸而刺激肿瘤的发生。NO.3肥胖肥胖的人群,其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的增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和抑制细胞凋亡,这与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另外,身体肥胖也会刺激身体产生炎症反应,会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NO.4过度饮酒乙醇氧化的有毒代谢产物—乙醛,可使结肠细胞致癌。同时,较高的乙醇消耗会使机体产生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活性氧的增加,从而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另外,酒精可作为致癌物溶剂,促使致癌物进入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影响激素代谢或干扰类视黄醇代谢和DNA修复机制,从而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NO.5吸烟吸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且与吸烟的年限和总量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吸烟量每增加10支/d可使结直肠癌风险升高7.8%,吸烟量每增加10年包(年包:数值=吸烟量×吸烟年数)则可使结直肠癌风险升高4.4%。NO.6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肠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变范围的扩大,其结直肠癌发生率增高。左半结肠病变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倍,而全结肠炎患者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5~15倍;据估计,10~20年病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癌发生率为0.5%,其后增加至1%。NO.7遗传因素结直肠癌是多基因疾病,其发生主要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关,散发性结直肠癌和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区别,主要是环境和遗传的作用大小不同,在遗传性结直肠癌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力度较大。家族史是遗传因素最直接的体现,患癌的危险度同家族史密切相关,而且危险度的大小与家族史中结直肠癌亲属的数量、是否为一级亲属以及发病年龄等因素相关。NO.8其他因素缺乏运动、糖尿病、胆囊结石、阑尾炎术后等,也与大肠癌有关。10个警戒信号消化道肿瘤在早期大多没有典型症状,或者只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消化不良、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痔疮和肛瘘等。因此,要高度重视结直肠癌早期的“十个警戒信号”。1、突然体重减轻。2、原因不明贫血。3、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4、腹部有块。5、大便带血或出现黑色粪便。6、大便中有脓血或黏液血便。7、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腹泻8、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9、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带槽沟。10、检查发现有多发性息肉,或乳头状腺瘤。9类高危人群NO.1肠癌高发区的成人我国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45岁左右,故我国肠癌高危人群可定为35~40岁。在地区分布上,主要以一线大城市如北上广深为最高,这可能与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缺乏运动相关。NO.2结直肠腺瘤患者许多研究表明,有腺瘤的结直肠癌黏膜较无腺瘤的正常黏膜癌变的可能性高100倍,而结直肠腺瘤患者在初次发现腺瘤摘除后,有30%~50%的患者日后又将发生腺瘤,因此结直肠腺瘤患者在治疗后仍应严密随访复查。多发性家族性息肉为一类遗传性疾病,约有40%的后代可接受遗传,一般于8~10岁始出现多发性的结直肠腺瘤(大多数为管状腺瘤,个别为绒毛状腺瘤),20岁左右时,整个结直肠可布满数百个大小不一的腺瘤,如不积极治疗,大部分在40岁左右可出现癌变。NO.3以前患过结直肠癌者约有2.5%~11%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可再患原发性结直肠癌。因此,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还应作为高危人群随访观察。NO.4血吸虫病患者NO.5盆腔接受过放射线治疗者国外有学者报告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直肠癌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所以可能是高危人群。NO.6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本病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5~10倍,主要危及病变持续活动者,而一时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癌变危险同正常人接近。NO.7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大量研究发现,肠癌病人家庭成员的肠癌发病率高于对照组3倍左右,统计分析表明这主要是与共同的饮食结构有关,而与遗传关系不明显。另外,石棉工人、有乳腺癌病史等也应注意患肠癌的可能性。NO.8遗传相关疾病以下疾病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腺瘤性息肉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错构性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Juvenile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结直肠癌、IBD尤其是UC或慢性肉芽肿性结肠炎。NO.9其他免疫法粪便潜血阳性或慢性腹泻、经常黏液性血便或慢性便秘者。上述这9类人群,要提前进行筛查,筛查的起始年龄建议在40岁前,筛查手段主推肠镜。家族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更要在青少年时期进行干预。肠镜下看到的肠息肉,这就是肠癌的前身4种筛查手段:一指三检查NO.1直肠指诊可以发现80%的直肠癌,但对直肠之外的大肠无能为力。NO.2粪便检测粪便检测分为两大类,一类检测出血,一类检测上皮细胞分子标记。粪便潜血试验分为愈创木酯法和免疫化学检测(FIT),前者可能出现假阳性反应(如:红肉、生辣根、萝卜、西蓝花),后者则无需限制饮食。FIT
2023年3月2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养肝黄金期到了!要护肝,还得这么做,转发这些护肝知识点!丨3.18全国爱肝日

C,可以防止毒素对肝细胞的损害;空心菜、包菜、芥菜等绿色蔬菜,可以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保护肝脏,还能改善肝酶的水平。4.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甲流来了,吃什么药最合适?

别大意,甲流也可能引起白肺!如何做好甲流、诺如病毒的预防和感染后规范治疗?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别大意,甲流也可能引起白肺!如何做好甲流、诺如病毒的预防和感染后规范治疗?

正值冬春交际,全国各地也迎来开学季,医院儿科门急诊近期接诊到一些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的小朋友,被诊断为诺如病毒感染。同时,各地疾控机构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流感病毒活动水平有所增强,以甲型流感为主。流感是由什么引起的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分为四个型别:甲型(A型)、乙型(B型)、丙型(C型)和丁型(D型)。人群中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包括:甲型H1N1亚型、甲型H3N2亚型、乙型Yamagata系以及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如何判断是否感染甲流?甲流是指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甲流的高发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刘胜告诉记者,感染甲流可以通过做核酸检测发现,但此核酸非彼核酸。刘胜说,每个病原体都有核酸,热搜中提到的核酸检测用的是针对甲流病原体的核酸检测试剂。除此之外,在医院通过专业的试纸也可以检测出是否感染甲流。临床症状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或体质虚弱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基础病患者需警惕引发重症据媒体报道,感染流感后大部分患者都是轻症病例。但需要知道的是,流感也会引起“白肺”,且这种情况每年都有发生。据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胡洋微博发文,甲流和乙流两种类型的病毒都有可能导致流感病毒肺炎。对免疫力低下、年龄较大或有严重基础病的患者而言,感染肺炎的可能性更大。感染肺炎的表现为咳嗽、咳痰持续不好转,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出现上述症状需前往医院检查胸部平片或者胸部CT,症状严重甚至需入住ICU治疗,少部分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治疗。胡洋说,每年都有因流感病毒导致“大白肺”去世的基础病患者,也有不少经治疗后恢复的流感病毒肺炎患者,他们肺部通常都会留下纤维灶甚至纤维化的后遗症。得了流感要怎么治疗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轻症病例可以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慢性患者等高危人群。如病情出现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就医。流感通过什么途径传播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如何预防流感01做好个人防护★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咖啡竟能护肝?研究发现,喝咖啡,肝纤维化减少33%

咖啡,当代人的续命神器,据估计,全球每天消费30亿杯咖啡。因其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常被人们饮用以醒神和提高工作效率。过去的多项研究表明,定期喝咖啡可以带来多种健康益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影响全球约30%的人。肝脏中堆积过多的脂肪是常见诱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导致肝硬化和癌症。由于缺乏药物和治疗方法,目前只能通过减肥和健身等生活方式来预防。日前,泰国玛希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中国高血压最新数据!豆制品、茶、辣椒降压?说说吃与高血压的那些事儿!

01过去二三十年里,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一直在上升,现在,中国成年人里每4人就有一例高血压患者!02这主要是由于普通人群预期寿命的增加,但也与35~44岁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03从1991年的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有南北梯度,但随着总体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这一点已不再明显。04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春季养肝,这7种伤肝食物要远离!

Science:寿命延长35%,不仅少吃,还要在合适的时候吃#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病死率高!可“无症状携带”!紧急提醒:此病进入高发季→

2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紧急提醒:冬春季预防流行性脑膜炎很重要!流行性脑膜炎,顾名思义是一种以脑膜炎为主的疾病,通常称作“流脑”。虽然流脑和流感都是呼吸道传染病,都是在冬春季节高发,但本质不同,流脑是细菌性传染病,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冬春季节既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期,也是流脑高发时期。流脑病死率高(超过10%),在目前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死率排序前5位。流脑预后不良,将严重影响生活。20%的流脑患者会留有严重的肢体和组织的伤残,1/3的感染者终生伴有和神经系统损害有关的智力、视力、听力、运动能力、感知能力等后遗症。流脑细菌可长期黏附于人上呼吸道表面而不引起任何临床的症状,我们称之为“无症状携带”。冬春季节是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性疾病高发季节,病毒感染损害呼吸道黏膜,降低黏膜屏障致密性,定植的流脑细菌则顺势而入,穿过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引起严重感染,称为菌血症,细菌随血液循环到达神经系统则引起脑膜炎。1岁以内的婴幼儿处于身体生长关键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是感染各种疾病的高危阶段,但是也不用过于惊慌,对于传染病的防治有三种措施:一是非药物性干预。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环境卫生,避免宝宝与有流脑病症人的接触,流脑流行期间规范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带宝宝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等。二是加强药物性干预。主要是适时接种流脑疫苗。现在的年轻妈妈们因为自己缺少流脑抗体,无法给宝宝提供保护性的母传抗体,所以对婴幼儿而言,及时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我国目前有很多种给宝宝们使用的流脑疫苗,宝妈们可提前做好功课,也可以直接咨询接种门诊医生。接种流脑疫苗是给宝宝最好的健康保护。三是及时就医。宝宝发现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应带孩子及时就医。流行性脑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流脑感染后发病进展非常迅速,发热、头痛、呕吐和皮肤出血是流脑的典型症状,但是宝宝不会主诉自己不舒服,头顶囟门凸出是婴幼儿脑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宝宝哭闹和出现相应症状,家长一定要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接种流脑疫苗虽然不能预防感染,但是接种疫苗产生的有效抗体可以减少死亡、重症、伤残的发生。最后再提醒家长们,冬春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期,也是流脑高发时期。要及时为宝宝接种流脑疫苗,保护宝宝健康成长。来源:科普中国、中国疾控动态、央视新闻客户端往期推荐#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Science:寿命延长35%,不仅少吃,还要在合适的时候吃

民以食为天,饮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良好合理的健康饮食习惯是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使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不良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而感染疾病。近几年来,禁食成了科学界的新宠,禁食已被证明可以减肥和延长动物寿命,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禁食有许多健康益处,改善代谢健康,预防或延缓年龄增长带来的疾病,甚至可以减缓肿瘤的生长。近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2023年2月7日
其他

挖鼻孔会导致老年痴呆?居然真的有科学依据

感染新冠后入睡困难失眠怎么办?这些方法试一试!#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春节感染高峰没有来,XBB.1.5会引来下一波疫情高峰吗?

“春节假期结束了,还好第二波疫情高峰没有来。”1月28日,刚从老家返回北京的晓阳(化名)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说,“过年这几天,家里景区、公园都人满为患,而且很多人都不戴口罩了,也没听说谁家有人又感染了新冠。”春节期间,安徽合肥某农村社区工作人员探望新冠康复的村民,了解需求。合肥新闻联播截图1月28日,山西、广西、贵州、河南、陕西等多地村医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基本没有新增”“年三十到今天都没有新增病例”。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春节期间没有出现疫情高峰是因为节前多数易感人群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获得了感染后的免疫,短时间内确实不会再感染。1月21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文指出,优化防控方案后,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快速传播流行。目前,全国总体已经度过了疫情发病的高峰期,全国大、中、小城市及县城基本处在疫情回落阶段。春节期间的大量人员流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促进疫情扩散,在局部地区会出现感染人数上升,但由于这一波疫情已经使得全国约80%的人感染过,短期内,比如未来2~3个月,全国范围内出现较大规模疫情反弹或者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很小。不过李侗曾指出,3到6个月后,大家的保护水平会下降,感染风险也会增加。尤其是如果病毒继续变异,免疫逃逸能力增加,再出现新冠感染高峰的风险也会增加,但是不会像去年年底这么严重。近日,奥密克戎变异株XBB.1.5正在美国引发疫情高峰。截至1月28日当周,奥密克戎毒株亚型XBB.1.5占美国新冠病例总数的61.3%。XBB.1.5是否会引发我国下一轮疫情高峰?李侗曾介绍,XBB.1.5在美国再次流行也说明病毒变异后,再感染的风险会增加。我国人群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屏障,在短时间内对XBB系列的毒株也有交叉保护,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对变异病毒尤其是免疫逃逸能力比较强的重组变异病毒的保护力下降会更明显,再感染风险也会增加。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往期推荐#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感染新冠后入睡困难失眠怎么办?这些方法试一试!

浑身难受,睡不着半夜咳醒了,再也睡不着了焦虑心慌,失眠了……最近,小编身边好多朋友说感染新冠病毒后睡不好甚至失眠但在与病毒的对抗中良好睡眠其实是最便宜、最重要的“药”之一该如何找回我们的睡眠?“阳”了后为啥会睡不好?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王政副主任医师指出,有些人是因为还处在新冠感染症状比较严重期,因为鼻塞、咳嗽、浑身疼痛等原因导致睡不好;有比较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患者表示之前服用的睡眠药物不起作用了,这部分人群可能还是情绪原因导致;还有些是因为长时间卧床休息,原有的睡眠节律被破坏引发失眠;还有患者在之前世界杯期间就昼夜颠倒看球,后又遇到新冠,失眠情况加重……另外,根据国内外的病例报道及研究,新冠病毒可能会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毒性脑炎;新冠病毒可以感染嗅神经,从嗅神经上行到前脑叶,而我们大脑的前脑叶部分就是主管性格行为的。这些也可能是导致产生失眠的器质性原因,需要警惕,若突然出现言行改变或性格变化,需及时就诊。“同时岁末年初这个时间,本就是容易引发人们各种情绪的时间段,刚好又遇到疫情,很多人都会担心家里的孩子、老人身体状况,就更容易出现睡不好的情况。”王政副主任医师说。失眠有哪些症状?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心理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管冰清表示,失眠是一个主观的感受,睡不着的情况让其受到困扰,影响到了第二天的工作、学习,才认为是一种失眠。如果只是某一个晚上没有睡好,但是第二天不受影响,那就不把它定义为一种失眠。比如,儿童青少年入睡困难,上床了睡觉超过20分钟
2023年1月9日
其他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印发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的通知国卫办医急函〔202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逐渐成为绝对优势流行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但致病力明显减弱。为进一步科学、规范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工作,我们组织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2023年1月6日
其他

老人、孩子、孕妇应该如何应对新冠?这些措施要做好!

老年人如何预防新冠?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陈效友这么说!远离传染源,出门在外要全程佩戴好N95口罩,远离人员密集的场所,避免与阳性感染者接触。在家中上厕所后,建议盖上马桶盖冲水,减少同一楼层通过下水道等传播的可能性。家中要有一些常备的退烧药、感冒药等,备足老人的基础疾病用药,但是没必要去囤积过多的所谓“抗新冠”药物。从目前临床来看,老年人的新冠疫苗接种率仍比较低,尤其是加强针的接种率比较低。接种疫苗能够减少发生重症的可能性,对老年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在感染后减少重症的发生,更好地保护老年人。因此,建议老年人如果没有禁忌证是要及时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即使感染也不要有恐慌情绪,在居家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病情转重的情况,随时可以来医院就诊。还要加大新冠病毒感染的科普宣传力度,让公众掌握更多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后居家监测的一些防治知识。让公众能够买得到常备药品,才能降低恐慌情绪。孕妇感染新冠会传染给胎儿吗?孕产妇出现异常症状怎么办?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国家妇产疾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作了解答。1.孕妇感染新冠会传染给胎儿吗?目前研究显示,孕妇感染新冠病毒,几乎不会传染给胎儿。如果是产后,母亲感染后和新生儿接触时还是需要做好防护,母亲在佩戴N95口罩、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可以继续母乳喂养。2.孕产妇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怎么办?做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明确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相对比较便捷,也是居家期间较为合适的选择。对症治疗。发热可以进行物理降温,多饮水。可以选择孕产妇可以用的中药来对症治疗。如果选用退烧的西药,超过38.5℃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注意退烧药物选用一种即可,不要同时服用多种退烧药,以免造成肝肾损害。通常发热和咽痛等症状会在3~4天后缓解,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健康监测。加强自我健康监测,注意做好体温、心率、血压三项监测,可以做好记录,在就诊时提供给医护人员。孕晚期还需要关注胎动情况,每天监测1小时,每小时有3次以上胎动。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不要焦虑。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对于早康复非常重要。及时就医。若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或者感到头痛、头晕、心慌、喘憋等严重不适,抑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阴道流液、胎动异常等症状,要及时联系助产机构,遵医嘱及时就医。3.孕产妇怎么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孕产妇在公共场所务必佩戴好口罩,在医院就诊需要佩戴N95口罩。手卫生。要保持手卫生,从公共场所返回以及触摸可疑暴露物后,均建议用洗手液或香皂按标准洗手法,用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少聚集。非必要不出门,不聚餐,不去或减少去人流量大的地方;出行尽量不乘坐人员密集的公共交通工具;通过网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等,尽量减少在医院的停留时间;利用互联网线上咨询与医生沟通。多学习。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都有相应的孕产期健康知识课程,孕妇学校的内容非常丰富,建议孕妇和家人主动学习,了解孕产期知识,自己做好预防和监测。好心态。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保证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针对这些症状,家长在家中可以备什么药?有哪些注意事项?药物使用的5点注意事项1.退热药千万不要短时间重复使用和叠加使用退热药都有服药“时限”,对乙酰氨基酚为至少4~6小时,布洛芬为至少6小时。每一种退热药24小时之内最多服用4次。千万不要因为担心温度降不下去,就缩短间隔时间或叠加使用。这样不仅无法有效退热,还可能引起孩子的肝肾损伤,得不偿失。此外,市面上的绝大多数感冒药中,都含有退热药的成分,如果一起吃,也可能造成药物过量引起肝损伤。因此,6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复方感冒药,6岁以上的儿童家长在给孩子吃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造成损害。2.不要乱吃抗生素很多家长会错把头孢等抗生素当做消炎药,孩子一生病就想着赶快给孩子吃一点。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抗生素属于处方药,需要医生开处方,主要用来对付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对新冠病毒等病毒没什么作用。乱吃抗生素,不仅对病毒无效,还可能引发抗生素耐药,在孩子发生细菌感染后造成“无药可用”的局面。此外长期应用抗生素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继发感染、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3.3天没退热,及时看医生在服用退热药后,如果体温持续3天高于38.5℃,家长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此外,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喘不过气,或是出现嗜睡、惊厥、拒食、喂养困难等,也要尽快带孩子就诊。4.咳其实不必止,痰可以化除非咳嗽影响了夜间睡眠,或是给生活中带来了明显的不便,可以使用含有右美沙芬成分的药物止咳,否则不太建议积极镇咳。不过,右美沙芬属于中枢性阵咳药,使用最好遵医嘱。而且,目前也不推荐2岁以内儿童使用镇咳药。强力镇咳药会抑制孩子咳嗽,造成痰液排不出、堵塞孩子气道,甚至引起窒息。和咳嗽一样,咳痰同样是对身体的保护。呼吸道产生的痰液,有时过于黏稠,不易咳出。这时就可以用化痰药,改变痰中的黏性成分,降低痰的黏滞度,使痰易于咳出。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多拍背,用空心手掌由下至上拍打孩子的后背,促进痰液的排出。5.多喝水,休息好,均衡营养是关键多喝水使机体补充一定的水分,对维持身体水电解质平衡、提高免疫力有一定作用。无论是流感还是其他病原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均提倡多喝水,补充水分,以利于有毒物质排出体外。要想提高孩子免疫力,促进康复,就要注意饮食均衡。可以采取荤素搭配,多给孩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食物烹饪中,一定要注重食品卫生,肉蛋等充分做熟后再食用,生熟菜板和刀具要分开。END中国医学论坛报焦桐综合自健康中国、腾讯医典、北京日报客户端往期推荐#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太及时了!心衰“新四联”药物使用再也不愁!

一辆汽车开久了,发动机最终会老化、损坏。在心内科,冠心病、心肌缺血、病毒性心肌炎等等各种心血管疾病如果长期发展,最终也都将进展为心衰!到了心衰的阶段,疾病的各种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交叉汇集,常常使心内科医生左右为难!“金三角”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拮抗剂(MRA)]是治疗心衰的有力武器,现在,SGLT-2抑制剂又加入其中成为“新四联”方案!掌握“新四联”方案,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血压过低、心率慢怎么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和ARB在心衰基础病及合并症中如何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有哪些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几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临床用法用量如何?SGLT-2抑制剂治疗心衰的应用时机?中国专家怎样建议?……12月1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黄峻教授进行线上直播,综合解析了心衰“新四联”药物的使用,并当场解答多个问题(点击获取回看方式)!12月5日起,多位心衰领域大咖将通过视频+图文逐个拆解β受体阻滞剂、ACEI/ARB、ARNI、MRA、SGLT-2抑制剂临床使用方法及推荐,精细指导心衰用药!↓立即扫描下图二维码报名↓名额有限,限时免费!多重学习福利(见文末说明)仅限本活动!活动亮点01专家精心打造,干货满满;02内容丰富全面,视频、图文结合;03碎片化时间,每天5分钟,练就系统性诊疗思维。04独家限时,还有更多福利解锁!学习福利说明WELFARE1.活动页面签到7天,可领取1年数字报2.活动页面签到10天,可领取黄峻教授2022心衰盘点文章PDF版3.活动页面签到15天,可领取本次专题活动电子学习证书4.评论区留言,可获得双肩背包抽奖机会*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所有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都说熬夜伤肾,是真的吗?

女子头晕半年,不是妇科病,医生怀疑恶性肿瘤,谁知老天救了她一命!#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女子头晕半年,不是妇科病,医生怀疑恶性肿瘤,谁知老天救了她一命!

女性患者,姓肖,今年35岁。半年前肖某开始有头晕,不明原因地头晕,而且毫无征兆地头晕,有些时候是坐着用电脑时头晕,有时是刷手机的时候头晕,也有在吃饭的时候头晕。不一样的病人有相类似的遭遇。家里人以为是气血虚,买了很多补血益气的药物服用,爷爷还拿出了珍藏多年的人参给她泡茶,这样处理了一段时间,感觉头晕情况的确有所好转。你身子太虚了,得好好补补,说不定是前年生孩子的时候落下的病根,得养着。乡里医生告诉肖女士。肖女士一听,深以为然,的确自从前年生了二宝后体力就差了很多,时不时也会有头晕,尤其是蹲着站起来(变换体位)时明显,今年这个情况更严重。你这个情况得找找妇科和内分泌科看看,一个认识的医生建议肖女士。不要以为是单纯的气血虚,很多妇女生了孩子之后都可能出现妇科和内分泌的问题,尤其是内分泌功能紊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不要仅满足于气血虚这样的诊断。气血虚可能是没错的吧,因为我吃了补品之后头晕就有所改善,肖女士说。另外我看你贫血貌有些明显,你看你脸色都有些黄白,牙龈缺乏血色,看起来的确像贫血,贫血也会导致头晕的,所谓的气血虚可能跟贫血有一定关系。贫血导致的头晕太常见了,医生说。在这个医生朋友的建议下,肖女士来到当地医院的妇科,先查查有没有妇科疾病,比如有没有月经过多、月经期过长可能,不少妇女生完孩子后身体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月经过多或者过少等紊乱都是有可能的。妇科医生进行了仔细问诊,肖女士一个月经周期是35天,雷打不动,每次月经来都会持续5~7天,量不算太多,不像是月经过多引起的问题。先抽血,看看贫血到底多严重再说。妇科医生说。医生,我一定是贫血吗?我平时吃东西也不少啊,但体力的确差一些,有时候干家务活也会容易累。肖女士说。容易累不一定就是贫血,可能是缺乏运动锻炼导致的,但你这个脸色和牙龈的色彩,的确像是贫血貌,正常人脸色都是红润的,牙龈也是红润的,因为牙龈表面都是毛细血管,所以牙龈会体现出血液的颜色,如果一个人贫血,血里面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量也少,牙龈就会变得苍白,没有血色,如果有这样的情况,99%都是贫血。经过妇科医生的答疑解惑,肖女士更加担心了,因为她也注意到自己的牙龈的确不如其他人的红润,还有脸色,感觉很憔悴,苍白,真的不是一个健康人该有的面容。没有任何意外,肖女士的抽象结果出来了,血红蛋白仅有68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吃得越饱,寿命越短!长寿饮食清单已送达!

我们如何才能在年老体迈时保持健康和尽可能延长寿命?古人早已给了我们答案,《黄帝内经》有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现在,研究衰老的科学家们也证实了“饮食有节”的重要性。“八分饱”才是王道!一项由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NI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联合各大学、中心机构开展的临床研究,旨在评估长期热量限制对人体生理、心理、衰老标志物、长寿预测指标的影响。这项大规模、平行、随机、对照的人体长期热量限制试验,共纳入218例,年龄在21~50岁,体质指数(BMI)在22.0~28.0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130/80 mmHg!我国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

选择合适的袖带(气囊长度为臂围的75%~100%,宽度为臂围的37%~50%,袖带气囊宽12厘米、长22~26厘米可满足大多数成人)进行血压测量,上臂围>42厘米者可选择腕式电子血压计(1B)。♡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睡眠不足,多种慢病找上门!各年龄段最佳睡眠时间!

h、睡眠质量差均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学负担的增加有关。充足的睡眠有哪些益处?01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美国杜兰大学的学者发表在European
2022年11月12日
其他

每年有550万人死于卒中!冬季即将来临,当心脑梗来报到!

秋冬季节是脑梗死的高发季节,一旦发生脑梗死,会引起偏瘫、感觉障碍、失语,甚至死亡!为什么秋冬季脑梗死高发?研究显示,气温变化大,降温快,季节交替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血压的异常又会诱发脑梗死的发生。脑梗的流行病学情况如何?如何识别?如何预防?流行病学世界卒中组织提供了有关卒中及其在世界各地影响的可靠和最新数据。数据摘自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BD)卒中统计结果。所有卒中1.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很多人喜欢抠头皮上的小颗粒,到底是什么东西啊?

本文转发自腾讯医典你欠欠儿的小手,会不会经常向头皮痛下黑手?挠头皮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能抠下一些小颗粒?看着手指缝里带血痂、疱疹的小颗粒,你的小脑袋里会不会满是问号?可能有两种情况。1.相对健康的样子:白色或淡黄色,个头不大,小米粒大小。原因:头皮出油太多,淤积在毛囊皮脂腺的导管里。如果没有及时排出,就会逐渐浓缩,变成颗粒状的“白头”。你身体其他部位的油脂分泌旺盛,特别是脸、胸、背,也就是“油皮”[1]。出油多,说明你的雄性激素分泌有点旺盛。你要么是一个30~60岁的硬汉,要么是还没绝经的姑娘[1],我猜得对吗?2.相对不健康的样子:大块的颗粒,甚至是片状的,大如雪花;同时还有头皮瘙痒、皮屑等。原因:大概率是毛囊炎;严重时,头皮毛囊还有脓肿[2]。抠下来的这些颗粒物,就是脓肿破溃后,长出的血痂、脓栓,以及细菌、真菌等的混合物。引起毛囊炎的,可能是一些细菌,但更可能是一种叫“马拉色菌”的真菌,也叫“糠秕孢子菌”[2-4]。它占到头皮真菌总数的96%[5]。(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马拉色菌[1]。来源:Lasers
2022年11月5日
其他

睡觉时经常猛抖一下,是身体在报警!别怪我没提醒你

本文转发自腾讯医典审稿专家:禹华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参考文献往期推荐身上这3种痛,可能是骨量悄悄“流失”的信号近十万人研究显示,每天500毫升含糖饮料,结直肠癌风险翻倍!年轻人要当心!刘文忠教授:关于《马六共识》,这些细节可能是你不知道的
2022年11月3日
其他

经常烫、染发真的会致癌吗?多项研究给出一致答案

本文转发自生命时报很多时候,换一个发型,就能收获一段时间的好心情。但如果你经常烫染发,包括拉直、上色等,就要小心了:美发产品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最新研究提醒:经常使用化学直发产品的女性,患子宫癌的风险更高。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
2022年11月3日
其他

人老了器官会“缩小”,收下这份「人体防衰手册」

本文转发自生命时报人老了会有什么表现?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皱巴巴的皮肤、不再挺拔的身材等外在表现,其实人体的衰老不止于此。英国《每日邮报》曾刊登研究指出,人变老后,大脑、心脏、脊椎,甚至生殖器官都会“缩水”。《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列出器官衰老的过程,并告诉你如何有针对性地保养。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一区主任医师
2022年11月2日
其他

近十万人研究显示,每天500毫升含糖饮料,结直肠癌风险翻倍!年轻人要当心!

本文转发自梅斯医学国际癌症研究团队(IARC)最新发表的《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结直肠癌目前居全球癌症发病谱第3位和死因谱第2位,分别占癌症发病和死亡总数的10.0%和9.4%。不管是在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还是低收入国家,低于50岁的人群患结直肠癌,即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在过去的几十年明显增加。在澳大利亚,20~29岁的年轻人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率在2004—2014十年的时间里,分别以每年9.3%和7.1%的速率在攀升。美国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患结肠癌和直肠癌的风险分别是50年代出生的人的2倍和4倍。年轻人患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的背后,离不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推波助澜。在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增多的这几十年,也是含糖饮料消费激增的时期。以美国的数据为例,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人人均摄入含糖饮料和以往相比,暴增了500%!20~34岁的年轻人平均每天要摄入1.7份即402毫升饮料(1份=8
2022年11月2日
其他

刘文忠教授:关于《马六共识》,这些细节可能是你不知道的

时隔5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马斯特里赫特Ⅵ/佛罗伦萨共识报告》(以下简称《马六共识》)再次更新!《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文忠教授对共识进行解读。感谢刘教授精心录制的开篇寄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马斯特里赫特/佛罗伦萨共识报告》产生背景2022年8月6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马斯特里赫特Ⅵ/佛罗伦萨共识报告》在《消化道》(Gut)杂志上预发表。今年是幽门螺杆菌成功培养40周年,刘文忠教授简要回顾了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历史。幽门螺杆菌发现简史1982年在澳大利亚Perth医院,Marshall和Warren开始了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并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成功,是他们医院病理室、微生物室、内镜室和电镜室全面合作的结果。1982年4月14日,在34次培养失败后,35次培养获得了成功。国际上幽门螺杆菌研究情况在Pubmed上检索“Helicobacter
2022年10月30日
其他

身上这3种痛,可能是骨量悄悄“流失”的信号

本文转载自生命时报人体进化至今,「骨骼」的精细程度,已经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减重和结构加强。即便如此,年龄、环境等因素都可能悄悄“腐蚀”骨量,让骨头变脆。有些部位的疼痛,正是骨质疏松给你的信号。受访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独居才是真“折寿”!柳叶刀子刊:独居增加死亡风险15%,而且年轻人和男性更甚...

本文转载自梅斯医学问大家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此刻,你是一个怎样的居住状态?是和家人住在一起,还是和朋友合租,抑或是独居?实不相瞒,小编现在就处于独居状态。现阶段,独居的人越来越多了。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20年我国的“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占总家庭户总数的1/4还多,规模相当之庞大!而当前的“一人户”家庭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除了人们熟知的空巢老人之外,还有一个群体被称为“空巢青年”。不同于主动选择独居的年轻人,“空巢青年”的独居多少有些被动,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常见现象。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追剧,一个人睡觉......他们可能嘴上说着喜欢这种“自由”的生活,但背后的孤独却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真实情况:点外卖要凑够配送费;看爱情片只能心疼地抱住“胖胖的”自己;再晚睡也没人管......)。更令人扎心的是,独居竟会显著升高全因死亡的风险,尤其是年轻人!近日,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联合加拿大学者对一系列队列研究开展了荟萃分析。他们调查了超6万人的数据后,发现了“独自居住”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DOI:https://doi.org/10.1016/j.eclinm.2022.101677研究者表示,这是第一次针对“独自生活的社区成年人”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关联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独自居住使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15%。该关联在65岁及以下的年轻人群中更为强烈,可导致死亡风险增加41%;但在75岁及以上的“空巢老人”中并不显著。唉,看来“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是有科学依据的。这独居的“自由”,还真的是要以“生命”为代价!(注:研究中的“独居”是字面上的独居,并没有引申到“单身”)事实上,不仅是在中国,从全球的数据来看,独居人数都在持续增加。在美国,1950—2019年的近70年间,独居的成年人数增加了12%;而加拿大的独居成年人口增长更为显著,1950—2016年期间升高了21%;英国也在1997—2017年的20年间多了16%的独居者。目前,这一增长并未有停下来的趋势。这个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既往研究显示,独居与一系列的不良健康后果之间存在联系,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痴呆症等;但高强度的证据不多,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明确。为了进一步探明“独居生活”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收集了来自全球的18项符合条件的队列研究,并对全部的62174名成年参与者进行了深入的分组分析(包括年龄和性别)。综合分析18项研究发现,与非独居的成年人相比,独居导致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15%。独居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15%?看起来也还好?有没有可能是因为“空巢老人”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死亡风险更高呢?但结果恰恰相反!独居与非独居的老年人(75岁及以上)之间的全因死亡风险没有显著差异;而问题出在了年轻群体上(65岁及以下),与非独居的年轻群体相比,独居导致全因死亡率显著提高41%!不仅如此,甚至与独居的老年人相比,独居的年轻群体死亡风险也更高,后者比前者高出59%。好家伙,原来“空巢青年”才算是“高危人群”啊!不同年龄之间,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差异对比不同性别的情况,也得到了有意思的结果:独居只增加了男性的死亡风险,而对女性的影响几乎不大。与非独居的相比,独居男性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升高41%(相当于每1000人中多死亡88人)。而女性中未观察到该差异。此外,独居男性的全因死亡率甚至比独居女性高出39%。不同性别之间,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差异最终,研究者还进一步使用了GRADE(Grading
2022年10月27日
其他

为何肠道上会长息肉?原因有这8点!建议从饮食避免......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为什么会长结肠息肉呢?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国内外研究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01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关系密切,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较大的腺瘤。02胆汁代谢紊乱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研究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03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27%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差异。04肠道炎性刺激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以及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因为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导致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也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另外,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05基因异常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06肠道微生态失衡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07缺乏运动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腺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08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报告显示,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息肉的病理学类型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称为非肿瘤性。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非肿瘤性息肉,只要体积够大,也有恶变倾向。而肿瘤性肠息肉则有一定的癌变几率,主要包括以下5种类型。一、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主要有以下几种:01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维生素D」的好处被证实了,它和7类疾病都有关

本文授权转载自生命时报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人体内80%的维生素D需要通过晒太阳后皮肤合成,因此,它也被称为“阳光维生素”。全球约有7%的人患有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症,或无法获得正常剂量的维生素D。维生素D如何影响健康?到底需不需要额外补充?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2022年10月22日
其他

尿酸高了,到底能不能吃豆制品?终于有了权威解释!

本文授权转载自肾上线我有痛风,能喝豆浆吗?听说豆类食物,嘌呤都很高,尿酸高的人就不能吃了吧?大家纠结的问题,肾上线营养师结合目前循证医学证据,跟大家详细说一说。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饮食中大量摄入肉食、酒精、含糖饮料,与高尿酸/痛风发作有关。对于蔬菜而言,即使是常吃富含嘌呤的蔬菜,影响也要小得多。权威循证医学数据库UTD虽然部分豆类和豆制品嘌呤较高,但与痛风发作无明显相关性。而豆制品同样富含优质蛋白,是肉类的良好替代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尿酸高的肾友将豆制品替代部分肉吃,反而更有利于降低痛风发作风险。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并且,大豆制作成豆制品,需经过浸泡、研磨、过滤豆渣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去除部分嘌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像豆浆、豆腐这些豆制品,实际嘌呤含量,相比整颗大豆来说要低不少,属于中、低嘌呤食物,高尿酸/痛风的人可以适量吃。不同豆制品嘌呤不同。对待嘌呤高的豆制品,大家还要有一个概念:实际嘌呤摄入量与你吃的食物量有关系。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腐竹、豆皮的嘌呤高。但假如你吃的量,只有20g干腐竹、干豆皮,摄入的嘌呤仅仅只有30mg左右,这个推荐量高尿酸/痛风患者也无需担心。干制品吃之前需要经过泡发,20g干腐竹实际可以泡出更多,所以其实能吃的量也不少了。综上所述,尿酸高/痛风的人,不需要纠结,可以适量吃豆制品,除了干制豆制品推荐量少一点,但像豆浆、豆腐、豆干之类的每次1~2两左右都是可以的,不需要有心理负担。与其忌豆制品,高尿酸/痛风患者真正应该避免的食物是酒精、含糖饮料、动物内脏、高嘌呤的海鲜、肉汤等,这些食物会促进痛风发生。您记住了吗?伙伴们周末愉快呀~
2022年10月22日
其他

为什么跑步后吃不下,游完泳却变“饿死鬼”?

本文来自果壳(ID:health_guokr)跑步测试之后气喘吁吁,半天都没有胃口。可游完泳,几乎每个人爬上岸后脑子里都只有“我要饿死了!”都是全身运动,也都挺累的,两种活动对食欲的影响却完全相反,运动还能不能减肥了?为什么游泳后那么饿?相对于陆地上的跑步或骑单车,游泳有很多特殊优势。不仅减轻体重对肌肉骨骼的压力,运动中还可以动用全身肌肉,提高心肺功能。用游泳锻炼身体很不错,但减肥效果明显不如快走或骑单车[1]。对比游泳与跑步运动员的体型,前者通常更圆润一些。游泳时能量消耗并不少,不减重还是因为吃太多。这种运动特殊在哪里,让食欲不减反增?最容易引起怀疑的是水。浸在水中时能量消耗通常高于陆地,而且水中运动后吃得更多。但进一步区分水温,人们发现只有冷水增加消耗,温水(32~34℃)并没有类似作用[2,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李宇春罹患“不死的癌症”,这个“四字弟弟”也摊上了,身体“打断”3次又接起来

前几天,久未露面的李宇春上热搜了,但不是什么好事:她病了。强直性脊柱炎。严重的时候,脊柱痛到要坐轮椅。用她的话说,是一种“石化”了的感觉。这种病,周杰伦有,张嘉译有,不管谁摊上了,都意味着终生的“缠斗”。强直性脊柱炎号称“不死的癌症”,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也就是俗称的“风湿病”,通常要去看风湿免疫科。这个病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错误攻击自体组织,在骨关节的位置产生炎症,导致软组织纤维钙化,时间一长,最后发展为全脊柱纤维化和骨性强直,脊柱或四肢的大关节就像生锈了一样,不断硬化,动弹不得。轻的就像张嘉译,走路总是驼着背,摆来摆去。重的就像这样,头都弯到了大腿上,一辈子只能盯着地面。安徽有个读医7年的年轻人,不堪疼痛折磨,毕业后几年就自杀了。38岁的李宇春算是幸运的,她的病还没到最严重的阶段就被确诊,可以持续规范治疗,延缓病情进展。有一个“四字弟弟”,也是30多岁,身体已经弯成了一个“C”字,做了3次大手术,身体被“砍”断3次……▽从“四字弟弟”到“C字弟弟”“30多岁了,最远就去过镇上”“四字弟弟”原本叫董长生,小时候家里算命,说他命中缺水,就把名字改成了四个字:董长水生。水有了,命却没变好。从13岁开始,水生的身体就感到疼痛,17岁出现腰痛,因为弯腰时可以缓解,不知不觉后背就越来越驼,久而久之脊柱严重弯曲。32岁时,“四字弟弟”成了“C字弟弟”,头也抬不起来,脸快贴到肚子上。他能看到的世界,几乎只剩地上的两三米。疼痛发作时,他走路要撑着一张矮凳,一步一步挪,凳脚越磨越短,凳子已经换了四五张。他每天躲在家里,畸形更严重前,还能洗洗衣服、切菜做饭,唯一称得上“工作”的,是坐三轮车陪妈妈去三十公里外的镇上,收些米糠回来喂猪。镇上是他去过最远的地方了。每次坐车,他的眼睛都不敢往外看,周围的人“一直看着我,看很久”,他只能把头埋得更低。水生家在广东韶关的农村,他去过几次医院,医生都说“没办法治”。钱花了七八万,那是家里的大部分积蓄。父亲骂他,得这样的怪病,都怪你老是在家里待着,不出去锻炼。母亲护着他,小到拿个指甲钳,大到洗澡,都随传随到。但母亲帮不了他的痛。发作严重时,坐着、站着、躺着,痛感一刻不停,止痛药也没用,水生动弹不得,除了哭,没有任何办法。第一次知道“强直性脊柱炎”这个词,是水生有了手机后上网搜到的。他读了几篇科普文章,内心毫无波澜,毕竟这么多年了,早就不抱希望了。有一天,弟弟拿着手机跑过来,给他看一个视频:你看这个人,身体都折叠起来了,还能掰直。视频里的病人叫李华,被医生称为“3-on”折叠人(on可理解为贴着)——脸贴着大腿下巴贴着胸口胸骨贴着大腿骨经过四次“粉身碎骨”的手术,李华的身体竟然像折刀那样打开了,他又重新站直了。水生无法从脑子里移走这些画面,他决定,赌一把。两兄弟决定一起去深圳,找这个主刀医生做手术,但父亲不相信手术会成功,母亲觉得这是赌博,担心钱花了,最后人还瘫了。卖了1头猪、2只猪仔两兄弟来到了深圳出发前一个星期,水生家里卖掉了一头猪、两头猪仔,加上亲戚给的,凑了一万多元。在深圳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病科的病房里,他生平第一次遇到这么多看起来和自己一样的人。比如来自河南周口的李润顺,平日除了蹲在地里帮家里分担农活,从不出门,“闲言碎语太多了”。几个人一起弓着背在走廊里,就像白雪公主身边的小矮人。在第一次手术前,护士问水生最不能接受的结果是什么。“瘫在床上。我宁愿死也不愿意在那个床上躺着,一动不动。”将要为他们主刀手术的,是深圳大学总医院的副院长、脊柱骨病科主任陶惠人,也就是李华的主刀医生。陶惠人说:“如果把治疗李华的难度比喻成珠穆朗玛第一高峰,那董长水生就是第二高峰。”脊柱畸形手术被比喻为骨科里的皇冠手术,“手术难度和风险特别大,稍有不慎,不是死就是瘫。”术前,医院召集了多个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麻醉科、放射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护理部、感染控制科……最后敲定了一个“三部曲”的手术方案。把身体打断3次重新接起来手术“三部曲”第一场手术,“打断”胸椎:病人侧身卧着,进行胸腰椎截骨,让上身张开约80度;第二场手术,“打断”大腿:置换掉双侧大腿根部的髋关节,将腿和身体的距离打开,同时让大腿能转动起来;第三场手术,“打断”腰椎:病人趴着,进行腰骶椎截骨,将身体再打开约40度。第一场手术,麻醉是关键的第一步,病人身体像水果刀一样折了起来,气管插管时,怎么把管子插进喉咙去?麻醉科主任孙焱芫又成了手术室里嗓门最大那个人,指挥着整个麻醉团队摆位、配合……这场手术历时8个小时,水生的身体被成功打开了80度左右。从手术室被推回病床后,水生慢慢恢复意识,手在床上虚弱地摸索,“碰不到膝盖了。”一旁的护士问:“你是发现身体到膝盖的距离变大了,开心是吧……你看他,笑了。”病房里充满大家爽朗的笑声。第二场双侧髋关节置换,陶惠人请了老同事吴尧平从西安打“飞的”过来主刀,他是国内著名的关节外科专家、西京医院骨科教授。吴尧平切开髋关节的皮肤一看:“他都没有像样的骨体了,像空壳一样。”这是得病后长期缺乏活动和锻炼导致的重度骨质疏松。吴尧平医生在给水生做手术吴尧平要在关节置换处安放臼杯,小了容易脱位,大了关节的活动度就不好,如何平衡,全靠几十年经验的精准拿捏。几个小时的手术结束后,吴尧平正要走出手术间,忽然转过身来,挥起右手的拳头,对着还未醒过来的水生连喊两声:“不要脱位!不要脱位!”水生迷糊中醒来,第一句就问:“吴教授有没有走?让我见一下他。”第三次“打断”腰椎的手术,对于主刀医生陶惠人来说是最困难的。水生太瘦了,皮肤很薄,趴在病床上进行腰骶椎截骨时,他的背部被划开一个口子,随着矫正器械的撬动,水生的腰骶椎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啪!”那是骨头断开的声音。把水生的身体拉直时,好几个医生钻进无菌手术单下,跪在手术床旁,分别扶着水生身体的上下部,跟着陶惠人的口令,缓慢地将它们分开。反复抬了好几次,坚持了几十分钟,才将断开的脊柱扶成一条线。跪了许久的医生们,脚都麻到站不起来了。三场手术,五个月,水生终于直立站起来了。每天早上七点多,他扶着助行器在病房里走两圈,再到走廊里走两圈。那些对正常人再熟悉不过的走路的动作,对他来说就像个小婴儿学步,笨拙得很。僵硬的手臂也还没恢复灵活,连衣服都很难穿上去。水生在病房内锻炼晚上躺平时,背上的切口压得生疼,但让水生感到高兴的是,那些来来去去关心他的声音终于能对上号了,看得见是谁的脸了。“我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术后一年再来深圳复查,水生去了趟深圳湾,一步一步缓慢走进公园,跨过一块块粗粝的大石头,站立在候鸟飞舞的岸边,海风夹着腥味扑面而来。命里缺水的他,三十多年来第一次看到大海。他终于改命了,但并不是因为名字加了个“水”,而是遇到了“贵人”——陶惠人。陶惠人曾是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老军医”,2019年从西安来到深圳,他做过近万台各类脊柱手术,救过侧弯超过100度的严重脊柱畸形病人,是全国治疗脊柱畸形例数最多、效果最好的医生之一。但当李华、董长水生、李润顺这些病人出现在他的诊室时,他还是叹了口气:这或许是脊柱外科领域最困难的病例了,没有先例。他们本不该来到这里。强直性脊柱炎虽然号称“不死的癌症”,但其实是一个慢性病。“这个病只要早发现、早治疗,一般都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情况。往往都是发现得晚了,没有及时去治疗,耽误成这样。”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最有效的减肥方式竟是「抖腿」!Cell子刊:每天“抖腿”270分钟,消耗能量翻一番!

本文授权转载自梅斯医学生活中有这样一项“运动”,你可能每天都在做,但往往是无意识的进行,说不定正在看这篇文章你,也在进行着这项“运动”——没错,那就是「抖腿」!抖腿,又称shaking
2022年10月16日
其他

「叶酸」的好处被低估了:不仅控血压还能防中风

本文授权转载自生命时报很多人对叶酸的第一印象,是它能预防胎儿畸形,准备怀孕的人才需要补充。实际上,叶酸是个被低估的「健康多面手」。近日,刊登在国际权威杂志《卒中》(Stroke)上的一项研究,再次点名表扬了叶酸:适量补充叶酸,可以调节血压,预防中风,对部分高血压患者来说尤其重要。《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叶酸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并教你科学补充。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2022年10月15日
其他

喝咖啡竟然真的可以续命?而且还有这么多好处!怎么喝更健康?

一早醒来,咖啡可能是唤醒一天的“良药”;夜里加班,咖啡摇身一变,成为了你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忙里偷闲的生活里,咖啡也是显示格调的一种生活方式,周末的下午,坐在咖啡厅落地窗旁、手握一杯浓醇飘香的咖啡,看书、看日落,也是别有一番韵味!喝咖啡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你知道吗?据《科学》杂志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天要消耗22.5亿杯咖啡!喝了这么多、这么久,你知道咖啡除了“美味”以外,还有那些优势呢?喝咖啡的好处01延长寿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2022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