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月书 |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2月的10本书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


10

消失的古城:成都印象

/ 王笛  著


十分规矩的专栏文,知识有余,但是缺少爱和专注。很多东西和场景,可以想象出它们就在眼前的样子,比如人力车夫累饿得晕过去了,而其他人却觉得他们仅仅是在休息——到此打住了,其实作者的“心流”应该延续。

 

王笛的笔下缺少一个时隐时现的在场者。他总是东引一句传教士的话,西援一首当地文人的诗,可是这些人的存在感不会超过一个脚注。但是,我读安部公房写的奉天回忆,他只用寥寥几句话,就把他所厌恶的那个世界的灵魂给抓住了,还使劲拽两下。就没有人以同样的激情写过昔日的成都,且能在后世的研究者心里引起火焰的么?

 


09

游荡者

/(土耳其)尤瑟夫·阿提拉  著


邢明华  译

等待和寻找,然后不断地分心,有一个人会来,又可能不来,不过这位主角C.比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更加积极一点,会寻找替代品,会听别人的长篇谈话。


这本书再次显示了字母文字文学作品的一个长处:主角彻底的无名感,能让每个人设法代入。书中这个主角“C.”,甚至不会像K那样让人联想到作者,C.就是C.,确保了他的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外在的动作都是无因的,随机的,好像是一些杂音杂形。

 

可是中文小说呢?用字母代人显然太装了,用一个字怎么样?“丹推开门走到了路上”,“电话铃响。是培”,“斌憋了一些话要说”,“奋在房顶上,朝我笑了一下。”会意文字,名字总归要含着一些什么东西,让人读时挥之不去。

 


08

《橘子不是橘色的

/(美)加里·海顿 著


王培  译


哲学的普及也是一个各显神通的领域。古哲人就这么多,但个个生气勃勃,他们的问题都来自日常的观察,或者突发奇想。看完一遍,那些人大半都会忘记,不过书名的那个观点的提出者是约翰·洛克,值得记住,还有就是“缸中之脑”,这个假说让我想起“你如何在精神病院里证明你不是精神病人”。


 


07

清单:关于爱与奇想的124张小纸条

/(英)肖恩·厄舍  著


海明 著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我一向不信的,我觉得,记得住的东西才是重要的,记不住的都不重要。这是我在完全不懂圣经的情况下拥有“圣经思维”的一个证据。但早年看书,我还是做了一些摘抄,一共大约四个小本子,然后有一天,我觉得不必再写了,单这四个小本子上的话,我只要能记住,举一反三,就可以永远省去了做笔记的烂笔。


这堆话跟这本《清单》无关,这本书极其赏心悦目,而且其中的清单并不像计划一样会对人产生压迫感。爱因斯坦是不是才过完生日?他与其妻的那份君子协定,让人更喜欢他了。

 


06

天地之梦

/(美)弗里曼·戴森  著


肖明波、杨光松  译

库切的书评,有时候我不爱看,就是因为理科生太实,太中规中矩。戴森这本书评集可谓是科学界的库切式写作,但是因为他所涉的那些书都是我比较陌生的领域,因此变得耐看多了。这些文章的名字值得摘录一下:《科学界兄弟情谊之梦》、《为革命而工作》、《沉默寡言的量子天才》、《理查德·费曼的“剧画”》、《丘吉尔:爱与核弹》……至少是一个可靠的作者。


有一篇书评评的是《加拉帕戈斯:一座改变世界的群岛》,戴森写到了自己2008年的岛上之旅,写了如何在信天翁的蛋群中小心走过,以及导游讲的岛上生态问题。若干年后他91岁了,书评结集出版,他在此文后加了一个补注:我很失望这篇书评没有得到多少回应,我收到的来信大多来自准备前往加拉帕戈斯旅游的人,他们向我讨教具体的建议,对我提出的关于群岛生态未来的问题没有人给出回复……

 



05

20世纪简史:从无线电到柏林墙

/(澳大利亚)杰弗里·布莱内 著


张心童 译

“‘世界大战’这一说法让人觉得每个有分量的国家都参战了,但是在1914年的圣诞之际,也就是战争开始将近五个月后,欧洲至少十个国家的国民都在庆幸没有参战。”——很妙的“话术”:首先,战争总共打了四年多,头五个月的时间好像不算长;以及,十个国家前加了个“至少”,还有“庆幸”这种能让人一下子如临其境的词汇。

 

布莱内有话术,也善于找角度,他会从意大利“上千个村庄广场上的汉白玉战争纪念碑”说起意大利参加一战的情况,会说起战争导致旅游业的滑坡,也会从阿克顿勋爵的埋葬地,提到希特勒是在这附近的慕尼黑的街道上“爬上了绝对权力的宝座”。


有时我觉得这种作者都是些“轻口薄舌”之辈,不管多么大的地理或时间距离,到他们嘴里,也就一两个虚词或者一个数字给你打发了,哪怕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他们用文字来抄近,以文字来低估。他们之所以写得好看,也与这种满不在乎,或与这种“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状态有关。

 


04

T.S.艾略特:不完美的一生

/(英)林德尔·戈登 著


许小凡 译

传记总是有壁垒的,没听说过传主之名的人都会被隔在门外。艾略特名气算大了,但错过这本书的后果,可不只是少了一个了解艾略特的机会。

 

戈登的写作相当模范,犀利而不冷酷,热爱而不膜拜。艾略特没有那种隐私意义上的“秘密生活”,戈登坚持认为,他一直是一个追求统一的人,正如1941年艾略特写下的一句笔记所示,他诚心地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被归结为一个主题,那就是“朝圣”。但艾略特当然又不是班扬那类作家,他活在礼崩乐坏的20世纪,于是戈登又说,艾略特是努力让自己的一生符合“一个朝圣者的范式”。

 

戈登说她感兴趣的是艾略特“创造力的源泉”,又说,这个源头一定是不可究的,它存在于艾略特漏夜独处时的心底。而对这种源头的兴趣,不也正是传记作家创造力的源泉么?不可究跟不可究之间的惺惺相惜,总是很高级。

 


03

奥德修斯的世界

/(英)M.I.芬利 著


刘淳、曾毅 译

芬利是大师,对文本和史实细节的掌握,同他对人物——从被讲述的人到讲述者——的了解结合得那么妥帖,而他在制造快感方面又是那么擅长。比如,他在甄别一首献给阿波罗的诗是否出自荷马之手时,提到“古代世界最谨慎、最具卓越的怀疑精神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也明确同意这是荷马的作品——给修昔底德的这个定语真是够能“来事”的。

 

当然书有点老,芬利说的很多事情都十分常识,比如礼物交换之类。但是谁让这个主题吸引人呢?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是出自一个怎样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从远方、从古代找来对当下的慰藉,早就是我的本能。

 


02

神州

/(美)段义孚 著


赵世玲 译

段义孚是会写的。他称这是他47年前的一本小书,写完也很少再看,但作为史地学家,段的头脑中,知识、观点和语言技能是一种均衡的分布,如同科学轮作的农田那样。读他的书,你会相信文字绝对能传达客观事物,展现其存在本身的力量,至于气氛、空间感这种抽象的东西,更是文字的擅场。

 

“华夏北方的村庄密实内敛……房屋挤在一起,对外界摆出毫无表情的面孔”——此种叙述绝对是西方写作训练的产物;说到开元年间的繁荣安定,先说货栈多,店铺多,驿道上的“商人们跋涉,不用担心盗匪”,下一句便舒适地过渡到“纵横交错的运河漕渠从中国南方将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运到北方的京城。”

 

很享受这本书,纸张、图以及文字。读时我常常想起吃螃蟹时,把螃蟹脚尖里的那一点肉都挑出来的感觉。绝不只是说段的知识丰富,且知道得细,而是说,他能够在简短的篇幅里让人觉得一无遗漏,为此感到满足。餐不在大,而在于适度,在于恰切的组合。

 


01

《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

/(美)马娅•亚桑诺夫 著


金国 译

一百二十年前那条驶入非洲心脏的船,俘虏了多少人的想象呢。我有时候想,为什么我基本上对《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感觉,但在结尾时却也精神一振呢?

 

不是因为什么“终成眷属”,而是因为,加西亚·马尔克斯描写的那条被污染的大河,让我想起了《黑暗之心》。康拉德眼前的刚果河里,还有鳄鱼,还有河马,岸边还有吱哇乱叫的土著人,虽然他们不怀好意,而马尔克斯那条河——所谓“爱河”——里头却连食人鱼都被炸到水面上了。非洲和美洲之间隔着一个大西洋,双双被殖民者、资本家蹂躏:康拉德时蹂躏尚在盛期,马尔克斯时蹂躏已见结果。

 

马尔克斯身上有可贵的愤怒,康拉德身上则有令人称幸的困惑:面对响晴白日下的掠夺,他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他前半生以航行为职业,他该不该过问这些船开往的地方,白人在干什么?该不该对那些行为有个态度?他不知道。正因此,在《黑暗之心》里我才能看到那么多真实的无序现象:盲目的炸山,胡乱的伐木,乱跑的苦力,还有病入膏肓、一事无成的白人监管者。如果把元气都消耗在态度上,他哪里还能写出远比檄文更有力量的故事。

 

马娅写到世纪之交的全球联动,写到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康拉德告别海洋,在时不时升高的债台背后艰难地实现向伟大小说家的转身,而比他年轻一辈的胡志明、甘地、孙逸仙们,则“跨越重洋,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挑战世道的不公”。这是重走康拉德之路的人,所必须具有的胸怀。

 



往期回顾


看书 | 12月的10本书:既不做玩世不恭者,也不悲天悯人

11月11本书(下)| 刀落鞘,鸟归巢

11月的11本书(上)| 需要多少热情来阻止一本书的流传

看书 | 一个人就是一张摆不平的桌子

10月的11本书(下)| 伟大的作者从不说多余的话

9月11书(上):一个政体可以承载多少嘲讽的目光

至爱书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10月的11本书(上):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凌迟

9月11书(下)| 给苦命的恋情增加一点点优雅

8月11本书 |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人性的善良天使,或撒加的两副面孔

看书 | 美国人的西部经验:在自然读书会上的讲话

看人 | 伍迪·艾伦,最纯种的犹太人

看书 | 任性地活下去,就是你的圆满

看书 | 一匹马走进酒吧,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

7月11书:“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

至爱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6月11书 | 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

看书 |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

至爱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至爱书 | 《象棋的故事》:哪来的什么“自由的颂歌”?

至爱书 | 《受害者》:犹太人的头脑风暴

5月10本书:有个帝国江河日下,有个半岛沧海横流

看书 | 再见,菲利普·罗思

看书 |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

4月的11本书:亲爱的,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

看书 | 你是文艺青年,你要学会加戏

看人 | 高尔基150岁: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

看书 | 时间不中止,就像地名不会消失

看书 |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然后呢?

看书 | 让他活着,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