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月10本书 | 裹紧衣袖,等待寒冬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10月10本书

裹紧衣袖,等待寒冬


10

《酒鬼与圣徒

/ (英)劳伦斯·奥斯本 著


蒋怡颖 译


以酒为线索来串联作者自欧洲向亚洲伊斯兰地区的游方,是一个不错的创意。整本游记充满了现代气息,而劳伦斯的旅伴埃莱娜的存在也时不时引起读者的色情联想。劳伦斯用一条条科学道理来证明酒的作用,尤其说到酒能促进伴侣关系,这看上去倒是给了选择两人出行一个很好的理由:是为了亲身验证这条原理,而不是为了拍照方便。

 

而在独自旅行的那些时候,他就去到比较危险的地方了,比如伊斯兰堡,他来这里是为了“享受人生必不可少的独处时光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且他明知这里禁酒还去买醉。他从禁酒又说到了巴基斯坦的政治。这一章或许是比较好看的,但是上限并不高,因为除非他写出点戏剧性的故事来,否则,就喝醉这件事本身,他能写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呢?


 


09

《孤儿故事》

/(美)帕姆·杰诺夫 著


王秀莉  译


西方的杂技魔术行业,一度是犹太人的天下。一般来讲,吃身体饭或以逗人发笑为业,是违背犹太教教义的,但是善于给自己找饭辙的犹太人做到了最好。这本小说的作者杰诺夫对大屠杀和二战期间的犹太马戏团做了一番研究,书中的主角,处于险境之中的犹太人诺亚和阿里斯蒂德,都在马戏团里升华了自己。

 

小说写得很有耐心,遮蔽人物命运的浮云被一层层地剥落。柔软的东西——诺亚救下的一个孤儿始终处于被所有情节所保护的核心,尤其是诺亚和阿里斯蒂德之间磕磕绊绊的关系,简直可谓是在为孤儿转移压力。杰诺夫并不是找来大屠杀这么一个极端的背景来充当她的故事的“第一推动力”,她是在历史档案里发现了值得探究的真问题:某人曾目睹过的一车皮的孩子,他们最终去了哪里?他们是谁?犹太人的不幸,使得他们在某些事情上拥有一些无可辩驳的要求伸张正义的权利。这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08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

/(美)詹姆斯·鲍德温  著


杜先菊  译


鲍德温是那种不仔细看不觉得他是黑人作家或“黑人题材小说家”的作家,其语言节奏里也难以发现类似赫斯顿那种梆梆作响的鼓点和舞步。我要是能够先读完这本小说,随后才知道作者是黑人就好了,然而我预先知道——封面上有他的名字——这太不一样了。

 

干净利落的文笔,短促有力的对话,鲍德温写了一个标准的正人君子们为不公平的命运而抗争的故事,而不是坚毅的黑皮肤反对狭隘的白皮肤的故事。热爱《土生子》或热爱《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上找到同好。书中人物阿德里安娜有一句力道十足的话:“你们这些时髦的黑鬼们,你以为你们有什么?”她是说自己的母亲有“灵魂”,而面前这些人已被肤浅无聊的美国文化彻底地改造过了。故事中还有另一种强音,那就是对性器官真实粗粝的描写,揭示了不分肤色的所有人的一些共同的东西。


 


07

《戴面具的日子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  著


于施洋 译


光彩逼人的《盲人之歌》,如果要我说出最喜欢的短篇小说集,第一个名字就是它。而这本《戴面具的日子》,作为卡洛斯的处女作,书名就足证它与《盲人之歌》之间的联系:它们指向了残缺、蒙昧之类的状态所蕴含的能力。卡洛斯相信墨西哥的土地上有着真正隐秘的力量,从土地里长出的血与肉,是不可能被斩尽杀绝的。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反抗西班牙殖民者,或者后来的美帝资本家的力量。它具有自己的也是自发的生长和行为方式,它是巫术,是黑魔法,却又实实在在地克服或超越了“正常”的、信奉科学的社会所无法消除的恐惧,比如说衰老、死亡。它是在时间之外的存在。

 

小说集的第一篇《查克·莫尔》有着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名篇《被占的房子》那样的情节,但是感觉上卡洛斯对于技巧的运用更加隐晦,野生的灵感更足;同时它又预言了后来的中篇小说《奥拉》的主题。处女作的技术并不是很完美的,卡洛斯在寻找他的声音,他的代表性的意象,它们在这样的句子里初露端倪:“外面,青铜种族嵌进破烂的人行道,嵌进沉重、一秒钟就变老、由破烂玩意儿和遮雨棚组成的巨大圆盘。”


 


06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社会转型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 著


巩婕  译


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宏大的学术抱负联手诞生了这本书。对“独异”现象的描述,是“人们想要的都不再是普通,而是独特”,“不再把希望寄托给规范化和常规的东西,机构和个人的兴趣和努力方向都只是追求独一无二,追求独异于人。”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旅游业追求“特色小镇”,酒业讲究“做有态度的消费者”,买东西的人都要觉得自己买的不是一件标准化生产的商品,而是有着为他定制的独特体验

 

但是作者是德国人,像美国人里斯曼写《孤独的人群》那样,以较强的感性来捕捉某种社会现实的做法,并没有出现在这本书中。莱克维茨对现象做了高度的理念化概括,他从文化资本和创意产业的兴起,从亚文化族群的出现,从数字化技术的扩张,从“扁平社会”的固化等等角度来谈他的主题,最后还能谈到民粹主义、暴力政治等等宏大的命题。不同个体和人群对独异性的追求,毕竟会带来一些不可忽略的政治后果。莱克维茨的这个角度是相当有价值的。

 

独异性是与普适化相对抗的。作者认为如果把独异化进程看作“个性解放”是太浅薄的,应该将它视为一个不断制造独异品的进程,突破那些旨在让社会更为平等、均匀,尤其是让景观变得更为统一的现代都市进程。作者虽然学术,但思路清晰,用词极为准确,看他说到普适化制造的“社会基础设施”时,自然就想起中国城市里对一条街上凌乱的店面门头的统一设计:这不正是普适化吗?它确实是整体提升了这一片的视觉水平,然而它的审美水平是一定会被吐槽的,要求个性的呼声是一定会为众人所耳闻的。


 



05

《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美)浦洛基 著


曾毅 译


要了解一个不了解的国家,会发现用于描述它的语言,虽然字字句句都是平日认识的那些,却也有陌生感,于是捷径之一,就是从那些有国际知名度的名人的角度开始。浦洛基教授就是这么做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芭芭拉·史翠珊吗?”他问,“他的爷爷奶奶就是从乌克兰来美国的;你们知道安迪·沃霍吗?他的爸妈来自乌克兰的兰科地区;你们知道加拿大前总理纳蒂欣吗?他的爸妈来自布科维纳,刚来美国的时候是拿底薪的……”

 

当然乌克兰也是哺养赫鲁晓夫家族和勃列日涅夫家族的地方。另外,乌克兰还有敖德萨和别尔基切夫这两个犹太人的重镇,出过格罗斯曼和法因兹尔贝格。在更早的年代,还没有任何熟悉的名人的名字可以提及,我们相继看到斯拉夫人、维京人、蒙古人以及哥萨克人在乌克兰大草原上的活动,他们带来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血统,他们如何形成政治诉求。乌克兰被并入苏联版图,后来这座名副其实的“欧洲粮仓”又曾在1930年代饿死数百万人,和波兰一样,乌克兰是多灾多难的,但因为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等原因,它的未来要比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都更具有不确定性。这本书作为“通史”,用于顺带了解俄苏现当代历史都是十分理想的。


 


04

《格兰贝的年轻人

/(爱尔兰)科林·巴雷特 著


亚可 译


爱尔兰人就是爱尔兰人,人生第一课就是适应被遗忘,第二课是避开死亡。爱尔兰小镇青年之所以能同死亡之间拉开漫长的距离,长得以至于看不见,靠的是不断地受伤,受伤,加上短篇小说篇幅的限制,使得他们始终停留在人生的初期。

 

但初期并不是初级阶段。他们的鲁莽和哀愁,再不怎么消耗当事人脑细胞的情况下,达到了一个较为高级的水平。故事中可以看到大麻,更多地看到酒,用醉倒来对付内心的荒漠,避免一念之差下的遗憾,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但是科林·巴雷特成功地将常见的事情和做法刻画到了让人铭记的程度上。

 

《钻石》一篇的开头写道:“离开都柏林的时候,我的人脉已是一片废墟,我的前途同样一片荒芜,我唯一的想法只是裹紧衣袖,等待寒冬的到来。”这些话给人的感觉是——留在都柏林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然而这种内伤却是人形成他自己的材料,它们也会引来更多的际遇去深化它们自己,让它们不可能得到遗忘之神的青睐。

 

 


03

《圣彼得堡:三百年的致命欲望

/(美)乔纳森·迈尔斯 著


吴莉苇 译


三角洲城市总容易让文艺写家想到女人的私密部位,但圣彼得堡不会——无他,因为太冷。涅瓦河的三角地带寒风劲吹,脆弱的居民是天气的人质,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这里体验了“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滋味,而它又相当的湿润,简直让人只要一想到将来要被冷冰冰潮呼呼地埋进地下,就吓得不敢死在这里。

 

把圣彼得堡的故事一直写到2017年,是这本书体现价值的地方,尽管之前的城市历史是历史,2010年代的历史则更多的是“见闻”。乔纳森·迈尔斯活泼而匀称的笔力坚持了四十多万字而未见松弛,实在很不容易,他的文笔在细腻传达了俄罗斯式的辽阔,即使阴谋也是鲁莽而浑厚,可与之相对比的,则是写巴黎—路易宫廷史的作品,多少都要富于一些真正精细的八卦。

 

常常想起多伊彻的《先知三部曲》,觉得圣彼得堡虽是城市,却真的就如同以一人代言俄苏共运史的托洛茨基,它是以一城扛起了俄罗斯的三百年历史,甚至对它还不存在的之前的年代做了一番合法性的证实,仿佛之前的年代都是在为它的问世做准备。是的,圣彼得堡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02

《维多利亚女王:帝国女统治者的秘密传记

/(澳大利亚)茱莉亚·贝尔德 著


陈鑫 译


康熙帝和乾隆帝在执政时间上能跟维多利亚女王相比,可是康乾都是中国帝王,女王却堪称世界之君——“日不落”这三个字的内涵可比“不夜城”多了。贝尔德的叙述风格相当地好,信息量大,圆润的过渡,众多highlight以一定节奏出现,这些她都做到了。维多利亚作为9个孩子的妈妈、8次未遂暗杀的目标以及一个不到5英尺身高的妇女,同她在《煤矿法》的颁布、绅士传统的形成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之间,始终有一种可读性很强的对照。

 

贝尔德告诉我们女王所体会的许多折磨跟今天的女性别无二致,比如恶性循环的产后抑郁。女王坦言了孩子们既是负担,又是喜乐之源,她不得不选择真心地爱他们,并爱自己的妈妈身份。女王身份同妻子身份之间一直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当她的“妻性”上升、贤内助指数大涨的时候,几乎就要因为自信的急剧减退而做不成一国之君了。

 

贝尔德倾注了充分的同情给她,说她是地球上最有名的“工作妈妈”,夸奖她在勤政方面的榜样力量。勤奋是她最大的美德,然后,她还留下了厚厚的日记,帮助传记作家了解她内心世界的角角落落,真是造了大福。女人给男人写传,或男人给女人写传,都会比女人给女人写传更多些看头,因为女人总是习惯于去理解别的女人的难,从而在书写中缺少机智的评判和颠覆性的断言。但是这本书是一个例外,贝尔德能说服人相信,对维多利亚女王这个人的事情,作如实的陈述是最合适的。


 


01

《奥威尔难题》

/(加拿大)艾丽卡·戈特利布 著


陈毓飞 译


一个新产品,用爽了的人推给更多的人,于是都人人说好,没人在乎产品的设计者是一个家暴分子或刑释人员。一本书就不一样了,越是名垂青史的小说,越会有人去分析作者的心理含有多少的病态,多么的可怕。

 

《一九八四》就是这样的小说。总会有读过它的人说,自己讨厌写这本书的人——觉得奥威尔对世人所抱有的态度是十分消极的,觉得他是将个人坎坷多舛的经历,将自己对世事极为个人化的怨愤,转化到了小说这么一个具有公共性的事物之中。《奥威尔难题》的缘起,就是对这一文化现象作富有创意性的分析与回答。

 

戈特利布回到文本去看奥威尔,探究他在各种写作中展示出的论人论事的言辞方式,探讨他的讽刺风格的形成;她将奥威尔与马克思、弗洛伊德、莎士比亚悲剧、存在主义等等思想—文学资源之间的关系重新做了考察,这些内容恐怕就连专门的奥威尔传记作家都容易忽略。她在奥威尔和汉娜·阿伦特、索尔仁尼琴等作家之间做了美妙的联系和对比。阐释的价值在于阐释的无止境,《一九八四》就是最值得无止境阐释的那样一类作品。


 


往期回顾


9月10本书 | 幸好,还有一些并不只是交付“干货”的书

看书 | “灵魂三问”后的第四问

看书 | 梅耶荷德的献祭

看书 | 《甜蜜巴士》:指引我人生路的那个养蜂人

8月10本书 | 祝贺自己,无论我活多少年

看书 | 用刀尖挑起钻石的手艺

歌德诞辰270周年:他是如何成为完人的?

迟到的7月10本书 | 原子弹和化疗来自同一种力量

有些人的祖先在乱交,有些人的祖先在搞艺术

想象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直到你笑出声来

看书 | 维也纳欢迎希特勒,历史是无情对无脑的胜利吗?

看书 | 以色列的总理们,一些特别的人做着特别的事

看书 | 四季是一场终极的怀旧

至爱书 |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

6月10本书 | 永远不要杀你不准备吃的东西

关于犹太-以色列,我的四本压仓底的书

5月10本书 | 总的来看,读书还是比爬珠峰安全一些

看书 | 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为理想而发起的战争了

谁最懂言辞,谁就能上六里庄当禅师丨见书

4月10本书 | 有百度则无百年,用仇恨留住你的青春

3月书 | 比高级黑更高级的黑

2月书 |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

看书 | 12月的10本书:既不做玩世不恭者,也不悲天悯人

11月11本书(下)| 刀落鞘,鸟归巢

11月的11本书(上)| 需要多少热情来阻止一本书的流传

看书 | 一个人就是一张摆不平的桌子

10月的11本书(下)| 伟大的作者从不说多余的话

9月11书(上):一个政体可以承载多少嘲讽的目光

至爱书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10月的11本书(上):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凌迟

9月11书(下)| 给苦命的恋情增加一点点优雅

8月11本书 |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人性的善良天使,或撒加的两副面孔

看书 | 美国人的西部经验:在自然读书会上的讲话

看人 | 伍迪·艾伦,最纯种的犹太人

看书 | 任性地活下去,就是你的圆满

看书 | 一匹马走进酒吧,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

7月11书:“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

至爱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6月11书 | 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

看书 |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

至爱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至爱书 | 《象棋的故事》:哪来的什么“自由的颂歌”?

至爱书 | 《受害者》:犹太人的头脑风暴

5月10本书:有个帝国江河日下,有个半岛沧海横流

看书 | 再见,菲利普·罗思

看书 |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

4月的11本书:亲爱的,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

看书 | 你是文艺青年,你要学会加戏

看人 | 高尔基150岁: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

看书 | 时间不中止,就像地名不会消失

看书 |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然后呢?

看书 | 让他活着,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首发《经济观察报》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