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书 | 残酷居所——敖德萨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敖德萨

残酷居所






黑海是个奇怪的地方。它的名字的来历,即为什么叫“黑”海,到现在还是悬案。它位于奥斯曼帝国和俄国的版图,一向在西方主流史地视野之外,在黑海边活动、争夺黑海控制权的,是被西方看不起的势力。近三十年来,黑海所属的“东南欧”被从东欧这一政治概念里正确地区分出来,它是一个真正的过渡地带,对立的宗教和文化在这里交汇,那片被认为是“真正的欧洲”的地域,通过黑海与世界的其他部分衔接起来。


 

据此,敖德萨的位置就显得微妙了。看地图,它在黑海北岸的一个小小尖端上,1787年前是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地盘,这之后,崛起的俄国与土耳其打起了战争,最终将它夺下,这才给它取名敖德萨。查尔斯·金说,这场战争使得“俄罗斯明白了自己在欧洲的使命”,开始做一些认真的、长久的经营。得益于此,敖德萨这一偏僻小村发展了起来。1803年,从法国投奔俄国的黎塞留公爵被新任沙皇派了过去,做规划开发工作。


敖德萨之子——巴别尔幼年照片

 

其实那里当时已颇有生气了,这是商业往来的结果。黎塞留到后,花了十年时间主导它的建设,他的目的明确且正确:既然那里是多民族、多群体往来的地方,那就将它打造成一个多元人群的庇护所。虽然是俄国城市,可是敖德萨却获得了一种国际感。罗伯特·史蒂文斯说,那个地方跟俄国其他地方迥然不同,那是“欧洲各国共有的领地”。


巴别尔与爱森斯坦

 

黎塞留之后的几任总督,也都继续提升城市这种“国际化”的、自由自在和随心所欲的气质,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沃龙佐夫,他是托尔斯泰在《哈吉·穆拉特》里描写过的人物。他接手敖德萨的时候,这里已属于“新俄罗斯地区”,即俄国扩张所及,是被寄予希望的边疆,也是“天高皇帝远”的乐土。生性轻浮放荡的诗人普希金,就是在沃龙佐夫任内被流放至此的,这场流放是个公共事件,敖德萨本就见多识广的城民将它变成了一次彻底放荡狂欢的机会。从1823年秋冬起,普希金和沃龙佐夫的太太成了情人,沃龙佐夫的态度从睁一眼闭一眼,逐渐演变到“我再也不想看见他”。普希金被他调走,但他留下的印迹已足够为敖德萨奠定城市性格。



 

无政府的气候环绕着黑海。在敖德萨,自从普希金时代以来,由于商业发达的缘故,犹太人逐渐增多,到19世纪末蔚成人口的主力。犹太人多的地方,总是最难以形成明确的国家—民族意识,也总是摆荡在繁荣和衰败的交界线上;犹太人自己争取更大的存在感的努力(例如18—19世纪的哈斯卡拉运动)激起了反犹,又削弱了他们的力量,逼使他们去往别处,以及思考一些关乎集体命运的事情。


亚博廷斯基,能咬碎钢铁的下颌是他面貌上的特征

 

19世纪后期以来的敖德萨,滋养了亚博廷斯基和巴别尔这样的人物。这两人都是文人,但亚博廷斯基投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养成了铁血般的性格。他是在犹太人遭到俄国打压的1890年代长大的,他是一个最少幻想的人,从不觉得犹太人就该以敖德萨这样的地方作为心灵归宿。他不仅主张犹太人要有自己的国家,而且全力参与到打造武装的事业之中。他为他的民族输入了表述完善的民族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没有活着看到以色列诞生的元勋,他拥有和犹太复国主义创始人特奥多尔·赫茨尔同等的地位。


爱森斯坦导演《战舰波将金号》中的经典画面,

敖德萨台阶大屠杀

 

巴别尔却相反。他是另一种敖德萨犹太人:耽于享乐,喜欢投身于某种个人冒险。他从敖德萨来到东欧的战场,随哥萨克红军征战,撰写报道;他见证了种种暴行,种种荒谬的场景和故事,他写下了《骑兵军》这一有如出自印象派画家之手的神奇的小说集。但《敖德萨的历史》更为关注的,还是他的另一短篇集《敖德萨故事》,因为此前从未有人,像巴别尔一样,为这座城市撰写专属于它的记事作品。


谢尔盖·爱森斯坦

 

这本书的力量,就在于用虚构的人物取代了这座城市的实际建设者。巴别尔塑造的核心人物——本亚·克里克,是一个劫匪头目,一个黑社会首领,却并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亡命徒。他活跃在“一个偷盗、娼妓和谋杀盛行的社区,但它终究是一个社区。”这个“但”字道尽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在《敖德萨的历史》中,查尔斯·金还下了诸如此类的断语,这座城市有着“本质不坏的犯罪”,有着“南方典型的自由散漫”,这里的人“把藐视规则视为艺术”,“具有一定的忍耐不公正待遇的能力”……它是黑海北岸的一颗明暗不定的珍珠,是经常不自由的自由港,是犹太人的福地,也是他们的葬身之所。


《战舰波将金号》剧照

 

作为黑海历史专家,查尔斯·金对敖德萨总的定性是“残酷居所”。从书中可以看到,当年只需不怀好意地喊一句“干死犹太佬”,聚集的人群就会一下子明白应该做些什么;但犹太人就像旧约圣经里的以色列人一样,怎么都杀不干净,而总能在任何一次人口普查中把自己所占的百分比高举过头顶。即使在二战之后到1950年代,城中犹太人数量降至二百年来的最低,他们也是这座城市的代表。残酷是个事实,但它给了那些无家国可以归属的人以庇护,也是事实;让残酷发生,让种种偶然事件像雨滴一样降临,唯有通过它们,方能体会到“自由”二字的意义。




往期回顾


我热爱平地惊雷,也相信水滴石穿

5月书10本 | 最可取的心境是谨慎悲观

祝复工安康,复健顺利,复读的无怨无悔:春书10本

看书 | 知识分子一旦坐下,他的声音就将越来越小

看书 | 《客居己乡》:匈牙利犹太人的死与生

看书 | 抓紧空气:赫贝特的诗

看书 | 吉姆佩尔,有头脑的傻瓜或无罪而忏悔的人

10月10本书 | 裹紧衣袖,等待寒冬

9月10本书 | 幸好,还有一些并不只是交付“干货”的书

看书 | “灵魂三问”后的第四问

看书 | 梅耶荷德的献祭

看书 | 《甜蜜巴士》:指引我人生路的那个养蜂人

8月10本书 | 祝贺自己,无论我活多少年

看书 | 用刀尖挑起钻石的手艺

歌德诞辰270周年:他是如何成为完人的?

迟到的7月10本书 | 原子弹和化疗来自同一种力量

有些人的祖先在乱交,有些人的祖先在搞艺术

想象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直到你笑出声来

看书 | 维也纳欢迎希特勒,历史是无情对无脑的胜利吗?

看书 | 以色列的总理们,一些特别的人做着特别的事

看书 | 四季是一场终极的怀旧

至爱书 |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

6月10本书 | 永远不要杀你不准备吃的东西

关于犹太-以色列,我的四本压仓底的书

5月10本书 | 总的来看,读书还是比爬珠峰安全一些

看书 | 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为理想而发起的战争了

谁最懂言辞,谁就能上六里庄当禅师丨见书

4月10本书 | 有百度则无百年,用仇恨留住你的青春

3月书 | 比高级黑更高级的黑

2月书 |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

看书 | 12月的10本书:既不做玩世不恭者,也不悲天悯人

11月11本书(下)| 刀落鞘,鸟归巢

11月的11本书(上)| 需要多少热情来阻止一本书的流传

看书 | 一个人就是一张摆不平的桌子

10月的11本书(下)| 伟大的作者从不说多余的话

9月11书(上):一个政体可以承载多少嘲讽的目光

至爱书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10月的11本书(上):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凌迟

9月11书(下)| 给苦命的恋情增加一点点优雅

8月11本书 |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人性的善良天使,或撒加的两副面孔

看书 | 美国人的西部经验:在自然读书会上的讲话

看人 | 伍迪·艾伦,最纯种的犹太人

看书 | 任性地活下去,就是你的圆满

看书 | 一匹马走进酒吧,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

7月11书:“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

至爱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6月11书 | 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

看书 |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

至爱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至爱书 | 《象棋的故事》:哪来的什么“自由的颂歌”?

至爱书 | 《受害者》:犹太人的头脑风暴

5月10本书:有个帝国江河日下,有个半岛沧海横流

看书 | 再见,菲利普·罗思

看书 |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

4月的11本书:亲爱的,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

看书 | 你是文艺青年,你要学会加戏

看人 | 高尔基150岁: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

看书 | 时间不中止,就像地名不会消失

看书 |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然后呢?

看书 | 让他活着,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首发《中国新闻周刊》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